首页>健康>资讯
中国心脏大会2024在京召开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盛寿:生活方式医学是疾病防治的核心和基石人民政协网电(记者 刘乙潼 李木元)每年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8月30日上午,2024年中国心脏大会(CHC)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幕,今年大会的主题是“健康心脏,健康中国:健康优先,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郑哲作开幕式致辞。郑哲表示,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健康的高度重视,也为心血管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工作指明方向。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关系到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福祉,在健康优先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在心血管防治事业由过去着眼于规模式增长,转向聚焦于战略层面和关键技术层面上的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主题聚焦于“健康优先”与“高质量发展”。
郑哲表示,中国心脏大会已连续举办二十一届,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专家以心脏大会为载体共同探讨、交流心血管病医、教、研、防及产业的各种信息,共同应对心血管疾病的国家、地区及全球性挑战,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为共同为守护人类心脏健康贡献力量。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胡盛寿作《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促进生活方式医学发展》为题的主旨报告。
胡盛寿认为,过去30年我国卫生健康工作成就举世瞩目,医疗可及性和质量指数进步幅度位列中等收入国家首位。1990~2016 年,国人期望寿命由67.0 岁增至76.4 岁,健康期望寿命由59.8 岁增至67.9 岁,且呈显著上升趋势。
不过他提示,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死亡率依然在上升,疾病负担不容乐观。目前全国心血管病患者3.3亿,每年约458万人死于心血管病,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致死率的“拐点”尚未到来,心血管病患者住院人数和住院费用仍在快速持续增加。此外,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危险因素流行,将进一步促使我国的心血管病负担持续加重。
胡盛寿指出,不良生活方式是威胁全球和我国居民健康的最主要原因。目前我国居民不良生活方式流行。过去30年我国吸烟所致死亡显著增加;80%的中国居民每日摄入盐多于12.5 g;过去20年,男女居民身体活动水平分别下降44%和36%;我国人群肥胖率逐年增加;血脂异常发病率逐年增加,但知晓率仅30%,控制率不足10%。我国人口基数大,行为和疾病危险因素普遍暴露,目前高血压患者2.45亿,血脂异常患者2亿,超重或肥胖人群2.4亿,吸烟人群3亿,糖尿病患者9千万。
胡盛寿表示,人群层面的生活方式改善获益优于治疗,生活方式医学可为疾病防治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每天多走500步,后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降低11%;如采取合适的生活方式医学措施,多达40%~60%的癌症可以预防,糖尿病绝对风险降低20%。
他还表示,国内外多项指南指出,生活方式医学是疾病防治的核心和基石。生活方式医学是现代医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全生命周期关爱的良好体现。生活方式医学有六个支柱,包括健康饮食、规律身体活动、戒烟限酒、压力管理、睡眠管理、社会支持。
我国开展生活方式医学有着良好的基础。据统计,目前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有健康管理(体检)机构7570家,其中民营机构共1313家,占比17%。2020年9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成立了首个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标志着生活方式医学在中国正式落地。2022年9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还牵头成立了生活方式医学联盟,目前已有122家单位加入,其中示范中心10家、达标中心48家、建设中心64家,遍布全国二十余个省及直辖市。另外,搭建了联盟官网,实现联盟在线申请、审核、信息共享等网络化管理。
不过,胡盛寿表示,目前我国生活方式医学面临的“四大问题”。一是机制研究及循证研究有待强化。二是收费难,医保支付难纳入,商业保险缺乏相关险种。三是专业人才不足。四是缺乏有效的推广普及措施,基层实践能力弱。
胡盛寿建议,大力推进“全国健康生活方式”运动;推动公立医院设立生活方式医学科,传递“预防为主,健康生活”的理念,为全国健康生活方式运动提供支持;开设生活方式医学专业,发展学科,培养人才,为专业人才的培养、基层人才的转型提供基础性支撑;协同社会力量,促进生活方式医学产业发展;召开“中国健康生活方式运动”大会。
会上,还公布了2023年度十大心血管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2023年度十大心血管基础研究以及全球及中国医院心血管病科技影响力报告。
韩雅玲院士、陈义汉院士、曾春雨教授、潘湘斌教授、姚焰教授分别就中国缺血性心脏病、心力衰竭、高血压、结构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诊疗能力与质量进行解读。
本届大会采用线上线下会议相结合的形式举办,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循环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和北京楷祺心血管公益基金会三方联合主办。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