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资讯 法治时评 法治人物 法律速递 盈科说法 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

首页>法治>资讯

让普法宣传听得懂、传得开、用得上

——“全国网络普法行·云南站”扫描

2024年09月12日 09:42  |  作者:融媒体记者 鲁雅静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1726105193659

火塘会

“阿嫂,钱借我五万,明日我就还。”

“要那么多钱,用来搞什么。”

“钱本来就不好赚,不要相信杀猪盘。”

……

这是来自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雪山镇的“华仙大妈”在普法短视频中表演的教育儿子的一个片段,也是云南省深入群众,创新普法形式宣传的一个缩影。

记者日前在参加2024年“全国网络普法行·云南站”活动中了解到,近年来,云南省不断创新普法宣传方式方法,深入群众、深入一线,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喜欢看的内容进行普法,以独特的法治实践和丰富的地域特色推动普法工作迈向新高度。

创新形式 让普法宣传“听得懂”

云南有26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563万人,约占全省人口1/3。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如何向他们普及法律知识?

“华仙大妈”正是一位活跃在田间地头、讲着方言、言辞幽默犀利、选择性耳背、专“坑”儿子的农村妇女。视频中常被批评教育的“大良”就是她的儿子严红忠,也是视频的编剧、演员、摄像。演员都来自普通的农村家庭,他们行走在田间地头,把农家庭院当作舞台,将法律知识转化成“土味”十足的地方话讲给群众听。

视频中“语言活泼俏皮却句句在理”的对话正是他们走红的流量密码。去年他们集中拍摄了28条普法视频,单条最高播放量达到1500多万。

学法律出身的严红忠说,“我们来自农村,了解农民,知道农民们对什么感兴趣,会关注什么。这也是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把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融入轻松幽默的拉家常式对话,将法律知识传播得更远,更容易被接受。”

把庭审搬到村里,把法律知识送到了少数民族村民身边。2022年1月,一场特殊的审判在少数民族村寨开展——景洪市勐龙镇贺管村村委会叭嘎村小组直播公开开庭审理土某运送他人偷越国境案。庭审结束后,一位哈尼族大妈拉着景洪市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玉喃溜的手对她说:“喃滴溜(傣语,意为家里唯一的宝贝女儿),你刚才讲的我们都听懂啦!你们把法庭开到我们村,我们觉得‘由猛’(哈尼语,意为非常好),很有用。”

网络上的典型案例太过遥远,身边的真实事件更加震撼人心。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河图街道的法律明白人打入“村情报中心”,在人群聚集的街头巷尾,用群众身边真实发生的小案例、小故事来讲解背后涉及的法律知识,用身边事育身边人,群众更能听得懂,同样取得良好普法效果。

用心用情 花式普法抵万家

“唯有看见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能改变。”这是普洱市公安局“茶城森警”新媒体账号“茶姐”李虹霏的感悟。“茶城森警”展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温情故事,并在与网友的互动中普及法律知识,成为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的重要普法平台,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自然环境保护工作之中。

在巍山县文华书院,一部部生动有趣、接地气的普法“微短剧”吸引了群众的目光。

以小错不断的“杨主任”为固定角色,巍山县融媒体中心推出了《那些酒后驾车的“小自信”》《梦断网红路》等微短剧,剧中通过“杨主任”违规违纪行为被查处的系列故事,剖析违纪违法行为产生的根源、带来的危害以及杜绝的必要。角色设置“接地气”,案例呈现生动,群众乐于接受,相关政策法规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我们与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县纪委监委和有关乡镇村等部门沟通交流,精心塑造身边小角色,打造网红‘演员’。”巍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融媒体中心主任邱兴跃介绍,在普法“微短剧”的摄制过程中,一改以往“说教式”“灌输式”解读,从群众需求出发,通过讲普通话与讲方言、说俗语、唱小调相结合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演“身边的事例”,以“带泥土”“冒热气”的展现形式,有力提升了网络普法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融媒体中心已推出普法宣传、纪检监察、科普知识、基层治理、法律法规等各类法治“微短剧”57部,相关普法宣传产品点击量累计超过1.2亿次。

而在巍山古城拱辰楼广场,经常有“法治汇演”在这里上演。记者在现场看到,巍山的几支民族文艺队在这里表演了《白族霸王鞭》舞蹈、《平安巍山》快板、《是你》声乐、《阿克哩哈》舞蹈等节目,巧妙地将普法内容融入其中,演员们载歌载舞,现场氛围十分热烈。

普法“微短剧”、民间快板小调说法、彝语汉语“双语”普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把法律法规呈现出来,更容易走进群众的生活,深入人心。”巍山县司法局副局长杨雪说。

因地制宜 让普法宣传用得上

当普法遇到乡村治理,如何疏通一系列难点、堵点、痛点?云南腾冲,这个徐霞客口中的“极边第一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位于中缅边境的傈僳族聚居村——腾冲市猴桥镇的猴桥村,是世代守边、戍边的重要军事要道。8月25日,一场小雨过后,只见一户村民的院子里,几人围坐在篝火旁,一壶热茶,一场关于林地纠纷调解的“火塘会”正在进行。

火塘,曾经是腾冲市猴桥镇猴桥村每个家庭的标配,是傈僳族一次次迁居后仍保留下来的传统。自2019年开始,猴桥村以开“火塘会”的方式,去调解村民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疏通了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的难点、堵点、痛点。

在猴桥村工作了38年的蔡文辉,切身体会到了“火塘会”给乡村治理带来的变化。他说,“通过‘火塘会’议事模式,猴桥村建成了水产养殖基地,形成了草果种植加工销售产业链,引进了山胡椒产业,开起了7家民宿和农家乐……走出了一条民风和谐、村民勤劳致富的幸福路。”

据介绍,自2019年11月以来,猴桥村已累计开展“火塘会”306场,收集群众意见建议48条,现场化解矛盾纠纷39起,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67个,连续5年实现矛盾不出村、信访“零上访”。

如今,猴桥村的“火塘会”已经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腾冲的创新发展和生动实践。

“大家想说的话说出来了,最后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猴桥镇猴桥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蔡文辉这样描述“火塘会”的作用。猴桥镇利用当地的火塘文化,把村民用来取暖、围坐聊天的火塘作为调解纠纷、宣讲政策、普法宣传的重要场所,用零距离的交流、无拘束的沟通,将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

在腾冲,有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村寨——清水镇司莫拉佤族村。昔日经济落后的小乡村如今已成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记者看到,在这里,法治元素与佤寨特色有机结合,形成与佤寨风景融为一体的普法阵地,既满足了本地群众的法治文化需求,又能让游客在旅途中学习和增强法治观念。

“清水镇建立了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精细化网格单元,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普法宣传体系。做到人民调解、‘一村一法律顾问’和‘一村一辅警’全覆盖。”清水镇三家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家清介绍说,司莫拉佤族村还组建了普法志愿服务队,结合民族语言特点采用佤族语言开展走村入户宣传教育活动。

从“华仙大妈”到广场舞再到民主法治示范村建设……法治的光辉遍及云南的各个角落。从“一五”到“八五”的普法,云南紧跟时代步伐,提高网络普法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覆盖面,探索出了一条“民族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普法工作新路径,也让遵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在云岭大地蔚然成风。(融媒体记者 鲁雅静

编辑: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