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时政 动态 原创 国际 热点

首页>要闻>原创

非遗“活化”仍是一项重要课题

2024年09月12日 11:14  |  作者:本报见习记者 张家铭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在北京南城的珐琅厂院内有一座中国景泰蓝艺术博物馆,里面汇聚了2000余种明清两代的宫廷重器、被称为国宝“京”粹的景泰蓝精品。在这里,我们仿佛推开了阻隔时空隧道的那扇门,可以静心凝视中华手工技艺的精粹,感受到这一造物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那么,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手工艺?这,正是十年前,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吴昊开启自己传统手工艺调查研究的思考起点。

指尖上的坚守:应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现代化浪潮必定会筛去一些历史痕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保留核心手工技艺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化,从而得到更好的传承?”十年间,带着这个问题,吴昊对传统手工艺产业化路径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在最近将调研成果结集成书:《备物致用: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路径》。

吴昊深知,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无不影响着人们的文化消费结构。非遗手工艺因其手工技艺的独特性,难以跟上现代化工业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在调研中,她看到各地尝试非遗项目产业化的多种可能性。

吴昊调研了江浙沪地区一带的手工艺品牌与西部、西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手工艺。她发现,江浙沪地区的云锦、紫砂陶与周虎臣、曹素功笔墨等,由于经济、文化发达,所依托企业均由老字号发展而成,更有利于在生产中整合资源。在保持纯粹的传统技艺基础上,也能够恰当地引入现代科技,使产业升级。

在西部、西南部地区,藏毯、苗绣和蜡染等非遗手工艺却是另一番样貌。“西部地区的非遗手工艺多具有当地民族特色,这些传统手工艺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签约的运作模式,由基地与当地农户签约,按订单分配工作任务,采用纯手工制作的方式也在逐渐探索产业化路径。”吴昊说。

一路走来,吴昊觉得,无论哪种模式,传统手工艺传承的核心是其手工技艺,现代化科技也仅是辅助生产的一部分,如何将核心的技艺保留并长久传承,是非遗当下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对吴昊的田野调研结果,北京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雕漆专业顾问、雕漆技艺市级传承人李志刚非常认同。“技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是坚决不能丢的,我们只能在保留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发挥我们的创新力,让非遗和当代的生活、审美融合。”

“非遗的传承不仅仅是对技艺的保护,更是对文化内涵的传承。”吴昊强调,非遗项目要想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必须找到与现代生活相契合的切入点。

实用即传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发展

市场经济的浪潮下,非遗手工艺的发展,要解决两个矛盾:一个是传统手工技艺相对低下的生产效率和大规模市场需求的矛盾;一个是,生活节奏加快和传统手工技艺慢节奏高成本的矛盾。

“非遗要实现产业化,制作要有一定的批次,达到一定的量。也就是说,非遗项目产业化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市场基础,否则很难维系长久。”吴昊调研发现,一些非遗项目在早期难以实现产业化的原因在于其手工技艺的复杂性,以及没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实用即传承。”在李志刚看来,工业化生产更多地贴近人们的生活,实用性强,非遗想要传承也要面向实用,走向市场。“当我们用传统的方式去做一件东西时,要和当下的风格贴近,不能让非遗成为一个只在博物馆里被观赏的文物。”

吴昊调研中发现,江浙一带的刺绣技艺设计在十年间逐渐呈现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样式,这些样式正慢慢地出现在人们的服饰和家居用品上。“一些成功的非遗实现产业化往往是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

“非遗的传承需要创新,但创新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传统。”李志刚认为,传统技艺的精髓需要保留,但形式和表现手法可以与时俱进。通过结合现代科技,可以优化非遗项目的制作流程,降低人工成本,让传统技艺可以更加多样化,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实用功能。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李志刚和他工作室的学员们不断尝试将传统雕漆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利用3D打印技术与手工雕漆相结合制作家具,使得雕漆工艺更加精细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实用效能和生产效率。

“非遗的传承需要找到合适的发展模式,不是只有走上工业流水线才能实现产业化。”吴昊表示,非遗项目要想在市场经济中立足,必须摆脱惯性思维,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自己的产业化路径。

走出博物馆:非遗传承与现代生活共造织梦之路

十年的调研,也让吴昊见证了非遗项目由沉寂到逐渐复苏的过程。“这十年里,人们逐渐对非遗有了更深的了解,非遗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非遗所蕴含的生活美学观念也已逐渐深入人心。”

非遗走入大众,北京京城非遗人才创新发展联盟秘书长、北京市东城区京城非遗人才协会会长杨建业也是见证人。协会5月份开办“二十四约非遗艺术空间”以来,通过线下公益讲座、举办活动等形式,将更多非遗项目带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前不久,杨建业邀请金针疗法传承人开展线下公益讲座及示范,使现场观众深切感受到传统医药类非遗项目的魅力。杨建业表示,目前他和同事们的工作,就是搭建非遗项目创作与市场需求的桥梁,让更多的非遗项目能够在市场经济中找寻自己的一席之地,从而实现可持续的传承与发展。

吴昊说,当非遗项目找到与现代社会共鸣的频率,它们便能以更加生动、多元的姿态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十年调研路,吴昊收获了一本《备物致用:传统手工艺的产业化路径》,也让她见证了“国潮”流行、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春风中的复苏与生长,看到了国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成就。但她表示,她对非遗的关注将继续。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具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各级代表性传承人9万余名。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进一步活化,让它们在现代社会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仍然是一项重要课题。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