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戏剧

让评剧艺术在新时代闪光

——观中国评剧院原创新编戏《咫尺千里》

2024年09月14日 10:39  |  作者:李红根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大型原创评剧《咫尺千里》是中国评剧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新时代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成功探索,更是对评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一次有力推动。《咫尺千里》以故宫博物院收藏国宝级书画文物《游春图》展开,用“穿越”的手法勾连起隋代书画家展子虔、民国文化人士张伯驹夫妇和当代故宫文物修复师杨志斌、高老师,以及他们的徒弟徐知文等三个不同时代的人物与故事,用艺术的手段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心灵对话,谱写了文脉守望的感人篇章,体现出中华儿女一脉相承的家国情怀、对文物的虔诚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2024年9月9日、10日,《咫尺千里》的首轮演出在北京海淀剧院华彩亮相,以视角新颖的选题取材,不落窠臼的感人故事和名家新秀的精湛表演博得“碰头彩”。演出现场火爆热烈,戏迷观众们的掌声、叫好声表达了对这部评剧新作的喜爱和对演员们精彩表演的认可。

微信截图_20240914103320

孙路阳饰杨志斌

聚业界精英人才,尽显评剧艺术魅力

2024年,中国评剧院决定倾力打造新编戏《咫尺千里》,旨在展现评剧艺术在新时代的无限魅力,让更多的观众领略到评剧艺术的艺术风采,也让更多人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微信截图_20240914103333

王丽京饰高老师

郭小男作为一名资深的戏曲导演,对执导《咫尺千里》有着深度的艺术思考。他希望通过这部戏能够为评剧艺术赋能,不仅要让评剧的资深戏迷喜欢这部戏,更希望对不了解评剧的观众是一次吸引和提升。当然,这种吸引和提升是缘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和新时代精神下对文化的重新认知。郭小男导演根据评剧的艺术风格,结合《咫尺千里》的故事内容,手法新颖匠心独具,不仅深化了该剧主题,提升了戏剧效果,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咫尺千里》虽然跨越千年,但又一脉相传,富有诗意的转场换景、流畅平顺的巧妙衔接、环环相扣的故事构架、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均设计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郭小男导演为了增强现实感,让观众有沉浸式的艺术体验,在舞台上还原了故宫修复古画时作为工作台的大漆红案,天幕背景中那一幅幅精美的字画,正是故宫一代代的工匠老师们周而复始、精雕细琢,用毕生心血修复的艺术精品,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灿烂文明。郭小男导演对剧中的每个人物形象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准确的定位,使得剧中人物既真实可信,又有着艺术化的提升和再造。舞台上的和道具虽不多,但却被运用得极为巧妙,呈现出多样、丰富的视觉效果,为演员的表演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观众们深刻感受到戏曲艺术写意性、虚拟化的艺术特色。

孔培培作为《咫尺千里》编剧,她的创作灵感和主旨立意,缘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敬。她从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受到启发,要让文物活起来、会说话,传承中华文化的基因和血脉,挖掘文物中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评剧《咫尺千里》在内容上选取了《游春图》创作收藏修复等关键性的节点,有序勾连了现代故宫文物修复师、民国文化人士以及书画文物创作者三个不同时空的人物和事件,突出刻画了不同年代的中华儿女,为了保护中华文物和传承历史文脉,不惜付出毕生心血的感人故事。从舞台形式上探索,将现代戏、民国戏和历史剧同时呈现于氍毹之上,以更丰富、更多元的形式彰显出戏评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咫尺千里》的唱腔设计黄兆龙、刘文田两位老先生作为资深的评剧音乐家,深谙评剧的唱腔规律和不同艺术流派的演唱特色,为多部评剧作品创作了板式丰富新颖别致的经典唱段。为使《咫尺千里》在唱腔上既有正宗的评剧韵味,又能结合剧情和人物的需要,谱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腔新调,延请两位老将亲自操刀,为评剧艺术声腔的传承与创新再立新功。在该剧的创作过程中,黄兆龙和刘文田坚持按照“因人设腔”和“因戏生腔”的原则设计唱腔,也就是依照演员的演唱优势和所饰演人物的特点来安排设计唱段,不是为了唱而唱,而要唱出演员所宗流派的特点、唱出所饰人物的内心情感,用完美的声腔塑造人物,让观众享受到美的艺术体验。《咫尺千里》作为一部新编戏,好看更要好听,如果没有出彩的唱段,作为以唱为先的戏曲艺术来说,就不叫成功之作。令人高兴的是,当晚演出现场,观众对多位演员的重点唱段反响热烈,掌声和叫好声响彻全场,这就是对唱腔设计和演员唱功实力的最大认可和最佳褒奖。

名家新秀竞相绽放,再谱评剧艺术华章

原创评剧《咫尺千里》的演员阵容凝聚了中国评剧院的名家新秀联袂献,囊括了魏(荣元)、新(凤霞)、白(小白玉霜)、马(泰)、张(德福)五大流派风格,可谓群英荟萃星光熠熠,亦成为此剧的一大亮点。评剧名家孙路阳饰演的杨志斌、王丽京饰演的高老师、赵震饰演的张伯驹,携优秀演员张国强饰演的徐知文、赵岩饰演的展子虔、陈思宇饰演的潘素、王维饰演的晴川、李梦轩饰演的马宝山等剧中人物形神兼备、性格鲜明,充分体现出评剧艺术百花齐放、传承有序、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喜人局面。

微信截图_20240914103352

赵震饰张伯驹 陈思宇饰潘素

评剧名家孙路阳领衔担纲《咫尺千里》的主演,以深厚的艺术底蕴成功塑造了一位故宫修复师的艺术形象,为推动评剧艺术净行的传承与创新作出了新的贡献。孙路阳作为一名颇有成就、深受戏迷喜欢和业内专家认可的评剧名家,一直保持着谦逊低调的艺术作风和严谨质朴的艺术风格,耕艺坛四十载,矢志不渝砥砺奋进,为了挚爱的评剧艺术倾心尽力,结出了累累艺术硕果。他自幼学艺,功底扎实,幸得京剧表演艺术家景荣庆、评剧表演艺术家赵荣鸣和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关正的真传实授,赋之全面多能的艺术才华,已成为评剧花脸行当的领军人才。孙路阳不仅主演了多部传统剧目和现代戏,如《秦香莲》《钟离剑》《包公赔情》《杨三姐告状》《金沙江畔》《夺印》《向阳商店》,还排演了新编戏《林觉民》《祥子与虎妞》《伪装者》《刘巧儿新传》等。尤其是《祥子与虎妞》已成为中国评剧院的经典保留剧目,备受戏迷观众的欢迎。此次《咫尺千里》的创排,孙路阳以饱满的创作热情投身于新角色的创作之中。孙路阳饰演的杨志斌是一名资深的故宫书画修复师,他不仅追求形似,更注重内心情感的多重表达,刻画饰演的人物张力十足形神兼备。作为魏(荣元)派艺术的杰出传人,他的嗓音条件极佳,音色刚劲浑厚,音质明净甘醇,音域宽广高低自如,对声音的把控和表演上的分寸、节奏和火候,拿捏得娴熟练达如臻化境。孙路阳《咫尺千里》中根据所饰人物的不同情境,将多个不同板式的唱段,如“大姐她说出了心底话”“常言道工匠之人多寂寥”“几十年潜心腹案”等演唱得层次分明新意迭出,或气势磅礴或感情真挚或扣人心弦,动情之处让人泪随声下,将评剧净行艺术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完美的声腔引起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原创评剧《咫尺天涯》中饰演高老师的评剧名家、新派优秀传人王丽京的出色表演,给观众带来了别有新意的艺术享受。王丽京的常演剧目多数是青春靓丽的妙龄少女或是端庄秀丽的大家闺秀。当然,也曾成功塑造过《祝福》中“祥林嫂”、《小女婿》中的“罗寡妇”的艺术形象,是一位有着极高可塑性的优秀艺术人才。王丽京在《咫尺天涯》一剧中的表演上,不墨守成规,勇于突破行当的局限,坚持从人物出发,悉心揣摩人物所处的情境和内心的多样情感。王丽京特别提到,她在故宫修复部门参观时,经过一个画室,无意中看到一位女修复专家的背影,正按照电脑里的图片,在一笔一笔临摹。王丽京虽然看不到她的正脸,但看到她专注工作的背影,看到她安静的状态,当时一下子就被触动了。在《咫尺千里》中,王丽京所饰的“高老师”知性端庄又个性十足,举手投足间的高傲和看似不经意的细微动作又透露出温良贤淑的本性。就连剧中“高老师”在临摹《游春图》时的背影都非常有戏,让人有感动之情。评剧艺术以“唱”见长,新派艺术的唱腔历来又备受推崇。王丽京这部戏中充分发挥个人的唱功优势,将作曲家刘文田为她设计的反调慢板、反调二六等多个评剧板式演唱得缠绵悱恻、婉转凄切,彰显了高老师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咫尺千里》名家新秀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满台生辉朝气蓬勃。在剧中扮演民国文化人士张伯驹的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赵震,年轻时曾跟随狄江先生学习,很有自己的演唱特点。在第三场“梨香院落轻掩门”一段演唱得沉稳大气,突显人物的文化气质,充分体现出张伯驹的文化底蕴和爱国情怀。国家一级演员张国强是剧院近年来着力培养的马派传人,他在剧中饰演故宫青年书画修复师徐知文,其唱腔采用了高越调的形式,新颖且充满激情。第六场“夜已深,星稀落,残月婆娑”一段,丰富的板式、优美的旋律,不仅倾诉出徐知文在工作中的压力和苦恼,也展现出他在爱情中的困惑与痛苦。优秀青年演员陈思宇在《咫尺千里》中饰演的潘素,其韵味醇厚的唱腔和细腻传神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一位艺术素养全面、值得好好培养、有发展前途的好苗子。

微信截图_20240914103731

王维饰晴川 张国强饰徐知文

中国评剧院党委书记齐红表示,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要深入挖掘、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咫尺千里》是中国评剧院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力赓续中华历史文脉,创作现实题材剧目的一次有益尝试与积极探索。首轮演出后,将虚心听取专家和观众的意见,不断打磨提升,力争打造成新时代舞台艺术精品,为评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李红根)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