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24年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会议新闻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照顾”
残疾人是一个特殊困难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
近年来,我国残疾人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农村贫困残疾人如期脱贫,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也初步建立。但在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残联主席程凯看来,当前对残疾人的保障和帮扶手段还存在重物质救济、轻服务供给的问题。
“尤其是在农村,对残疾人的照护服务需求及生活质量和发展能力方面需求关注不够、供给不足,重病、重残等特殊困难人群无法就近获得医疗康复、特殊教育、辅助器具等服务,陷入救助标准低与服务成本高的困境。其实,对残疾人来说,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照顾’。”9月13日,在全国政协“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双周协商座谈会上,程凯如是说。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委王新军也有同感。他表示,全国3800余万持证残疾人中,一级二级重度残疾的有1700余万,目前的服务保障能力与重度残疾人托养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建议将残疾人托养照护与服务类社会救助、康复教育、医疗救治、养老服务、儿童福利等政策相贯通,推动医康教养托融合发展。同时,统筹福利、养老、托养、医疗救治、基层公共服务等机构职能,优化机构功能布局,打造‘日间照料+居家照护+机构托养’的多元化托养模式。”王新军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龙墨关注的是残疾儿童的康复服务问题。在她看来,残疾儿童康复具有抢救性意义,但目前在救助覆盖面、救助标准、服务质量及特殊困难残疾儿童帮扶上还需要加大力度。
她建议加大对基层人员、残疾人的政策宣传讲解,打通政策知悉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增加筛查工作经费,将主动下基层筛查和患儿主动求助有机结合,使残疾儿童及时得到救助。
辅助器具是帮助残疾人提高生存质量、增强社会参与能力的基本手段,是残疾人康复服务的重要内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福利会党组书记张晓敏在调研中发现,尽管各地残疾人辅具适配服务网络已基本建立,但大部分地区的区县级辅具适配服务机构仍存在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经费保障缺乏、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辅具专业评估和适配服务能力较弱。
“应加强残疾人辅具适配补贴队伍和服务网络建设,建立科学规范、便民高效的残疾人辅具适配补贴政策运行机制,不断提升残疾人申请、享受补贴的便利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提高服务质量。”张晓敏说。
民政部副部长李保俊认真记录着政协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表示民政部将进一步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增强政策制度的针对性、协调性、系统性,着力提高残疾人康复、教育、文化体育、托养照护、无障碍等公共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残疾人生活品质。(本报记者 吕巍)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