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资讯

让爱在边境线上绽放

——来自“爱有边·抵边村”发展项目的暖心故事

2024年09月23日 14:35  |  作者:郭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9月23日电(记者 郭帅)山峦起伏,云海翻腾。从云南省澜沧县景迈山出发,顺着蜿蜒的盘山路,向西南方向行进约两个半小时,到达糯福乡南段村。

南段村距离中缅边境不到10公里,是典型的抵边村,是“爱有边·抵边村”发展项目的项目点之一。该项目由云南省慈善总会和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龙越基金会”)联合发起,旨在为云南省抵边村“守边人”队伍、抵边村教育事业提供精准援助。

“走出去,让梦想‘破土而出’”

南段村小学位于一座山坡上,刚到校园门口,远远就看到楼顶上的“好好读书,走出大山”八个大字,在云雾缭绕中闪现。

这所学校有195名学生,1—4年级各一个班,包括附近三个村庄的学生,最远的一个村庄到学校开车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让孩子们走出大山,是为了他们将来能走回大山,建设故乡。”校长陈泓静说,因为地处边疆,这里的学生接触外面信息的机会很少,虽然也有一些社会力量给予关注,但比较有限。

陈泓静是一位“90后”,短发、圆脸,样子憨厚,给人一种沉稳的感觉。“学校只有30余名学生走读,其他都要住校。尤其是一年级学生,自理能力比较有限,老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要给予他们更多生活上的照顾。”陈泓静补充道,留守儿童在学校比例较高,“大概有1/4,他们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怀。”

“虽然近年来学校办学条件逐年改善,校舍、器材、图书、操场等硬件设备均已齐全,但因为地理原因,仍然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陈泓静说。

龙越基金会副秘书长张如娟前期曾两次带队到南段村进行调研,她们在调研中发现,抵边村普遍存在交通不便,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现象,学校设施老化,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也都存在一些问题。

“调研过程中,我们曾问孩子们有什么梦想?发现他们对职业的认真还比较局限。”张如娟说。

基于此,项目首期确定了对学校提供“软硬兼施”的两方面助学服务:一方面学校提供食堂、澡堂、餐桌椅、淋浴等设备改造和更换;另一方面提供“床榻温暖包”及“学生筑梦包”,礼包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宿舍床品、衣物、学生文具套装、涂色套装等,并开展困境学生一对一助学服务。

在当天举行的“爱有边·抵边村”发展项目南段小学爱心包发放仪式上,195名学生领到了“床榻温暖包”及“学生筑梦包”。

四年级的张焜程,个子不高,很腼腆,不爱说话,领到爱心包后,他飞快地与舍友跑向宿舍。一到宿舍,就跪在地板上,迫不及待地打开来看,缩起脖子,脸上露出了笑容。

“看到孩子们的笑容,心里很温暖。”陈泓静感慨地说,“希望孩子们将来有机会见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

糯福乡乡长杨康和陈泓静有着共同的希冀。

糯福乡南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56.843公里,是澜沧县边境线最长的乡。这里距县城68公里,98.8%的面积是山区或半山区,山高坡陡,交通非常不便。

“所以,给孩子们创造更多‘走出去’的机会,才能让他们的梦想‘破土而出’。”杨康说。

张如娟表示,这同样是她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带孩子走出大山,一直在项目的计划之内,等条件成熟,我们会举办暑假营地学习活动,邀请高校学生参与支教,同时还将举办游学活动,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学习,开阔视野。”

1

陈泓静在教孩子读书

“我会一直干下去,守好边境线”

站在中缅边境联防所的院子里,李扎克指着远处山坡上的一个村庄说,“那是我们的村子,洛勐村。”

向下望去,只见山谷幽深,云雾涌动,万树葱茏。

李扎克今年36岁,小学毕业后在家务农。目前家中5口人,两个女儿在读小学,父亲年龄也大了,全家基本靠他一个人挣钱。“家里有十几亩茶树,年收入也就五六千元。还有两三亩水稻,够自己吃。”李扎克说。

李扎克去过最远的地方,是普洱市,离家不到300公里的路程。4年前,为了响应充实边防力量的号召,报名成了一名“守边人”。

李扎克的装备简单,一把砍刀和一个斜挎包,包里只装了下常用药,再无他物。

他所在的小组负责8.6公里陆地边境线,管段多为山路、密林,还有涉水路段,管控形势比较复杂。所以巡逻并不轻松,夏天有蚊叮虫咬,冬天遇到连天阴雨,寒意十足,撕破刮伤更是家常便饭。

“这里跟境外相连的地方都是山体,山上人迹罕至,是我们巡逻的必经地。”相关负责人说,遇到雨天,头上一片雾,脚下一看也全是雾。

守边员10人一组,每月巡逻15天以上,每天早中晚三次,检查防控设施设备,防止非法越界等现象发生。巡逻换岗期间,他们就回村中务农。

龙越基金会秘书长罗杨为在调研期间看到守边人巡逻带的竟然是一把砍刀时,她感慨地说:“想象不到‘守边人’的路,是用砍刀去一点点砍出来的。他们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国土,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信念才可以让他们在这扎根,在这坚守。”

为此,“爱有边·抵边村”发展项目专门为“守边人”群体准备了“守边安心包”,礼包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迷彩服、雨衣、反光背心、头灯、急救包等。

祖国山河一隅,边境线曲折延绵,“他们在守边的途中会遇到各种危险,我们希望这个包裹可以常伴他们左右,让他们在巡边路上多一分安全的保障。”罗杨为说。

“我会一直干下去,守好边境线。”收到“安心包”,李扎克边笑着感谢,边启动摩托,再一次踏上了守边巡逻路。

2

李扎克去守边

“一场关于希望、梦想与坚持的长征”

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成立于2011年的龙越基金会面临着艰难转型。13年来,基金会收到逾7亿人次的捐赠,服务了上万名老兵。

但是,这家开展老兵关爱项目为主的社会组织却面临着受益人越来越少的境况。如何在原有项目基础上,延续基金会守卫和平的使命,成为机构必须回答的问题。

“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一次偶然的机会,罗杨为听到这样一句话,让她和她的团队知道了一个词——“抵边村”,并开始投向一个和平年代特殊的群体——守边人!

在漫长的边境线上,他们不穿军装,却和军人一起守护着边境线上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他们不是战士,却像战士一样守卫着祖国和人民的安宁与幸福。

通过4次深入调研,基金会项目组发现,近年来,抵边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均有明显提升,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偏远、资源匮乏等因素,很多抵边村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难题。

据介绍,云南省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云南省共有抵边州(市)8个,抵边县25个,抵边乡镇108个,边境行政村374个,其中抵边自然村2207个,占全国抵边自然村总数的64%,且绝大多数在边远山区。

很快,龙越基金会就联合云南省慈善总会发起了“爱有边·抵边村发展项目”,服务曾在所在地开展过相关维护边境守护工作的村民,以困难群体为主;同时服务常年居住在边境地区、18岁以下的儿童。

9月12日,云南省慈善总会、深圳市龙越慈善基金会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爱有边·抵边村发展项目”启动仪式。

罗杨为在会上介绍,目前,项目在试点阶段已捐赠款物50万元。目前已在云南富宁县、澜沧县、河口县、腾冲市试点捐赠“守边安心包”,共计200名“守边人”受益;在7所学校试点捐赠学生礼包,共计1000余名学生受益,捐赠礼包物资总价值达30余万元;此外,向云南省澜沧县糯福乡南段村小学捐赠食堂餐桌椅一批,改善学校食堂就餐环境,满足所有在校生同时用餐的需求。

罗杨为表示,项目设立了3年短期目标:受益对象预计覆盖超过4000名抵边村儿童及500名抵边村村民;同时建立公益项目数据库,包含受益对象信息、资金使用情况、受益对象反馈等内容;初步形成一套项目执行及监管体系,规范执行项目;打造项目社会影响力,组织200名捐赠人开展线下探访活动。

项目还设立了长期目标:受益对象预计覆盖超过1万人次的抵边村儿童及2000名抵边村村民;同时,探索并完善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此外,项目还将加强品牌建设,带动服务村落经济发展、人文发展、环境保护等。

在龙越基金会理事长陈胜看来,这不仅是一个公益项目,更是一场关于希望、梦想与坚持的长征。我们期待通过不懈努力,能让更多的抵边村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3

“爱有边·抵边村发展项目”启动仪式9月12日在昆明举行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