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态>资讯
杨子砚:7年申遗路 向世界推荐巴丹吉林沙漠
人民政协网北京9月23日电(记者 王硕)苍穹之下,巴丹吉林沙漠延绵的沙丘一直向远方延伸,144个沙漠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其间,从高空俯视,宛如一顶闪耀着宝石光芒的皇冠戴在浩瀚的大漠之中。
2024年7月26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个沙漠类型的世界自然遗产,巴丹吉林沙漠向世界展示出她独特的魅力。
但在“申遗”成功背后,是很多人持续的努力。
时间回到2023年6月6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代表团成员、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遗产外联部主任杨子砚和申遗技术团队第七次来到巴丹吉林沙漠。他们在巨大沙丘之间不断穿行,烈日已经把他们烤得汗如雨下。这次考察至关重要,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现场技术考察。IUCN特派专家的权威评估将直接影响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巴丹吉林申遗的认定……
“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世界自然遗产申报项目由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负责全过程的技术咨询工作。这样为巴丹吉林沙漠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以下简称“申遗”),杨子砚已经工作了1800余个日夜。
“申遗”主要有五个环节:启动申遗编报,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项目申报材料的完整性审查,IUCN项目考察和评估,在世界遗产大会上审议通过。
从2017年启动申报到2024年7月26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项目审议通过,历时7年,杨子砚和团队参加国内外专家审议会议20余次,实地调研7次,撰写及翻译材料20余万字,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铺就了申遗成功之路。
杨子砚还清楚地记得初识巴丹吉林沙漠的情景。
2017年9月,在参加完在波兰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助力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边界调整后,杨子砚和外籍专家马敬能(John MacKinnon)、张宇以及技术专家团队马不停蹄来到巴丹吉林沙漠进行初次申遗调研。
第一次来到巴丹吉林,他们即被这里壮美的景色所震撼——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是温带和超干旱气候下沙漠景观和地貌持续演变的杰出范例:密集、稳定、线性、平行的高大沙山以及144个丘间湖泊构成一幅动人心魄的沙画,湖泊呈现出不同的颜色(由于不同的盐度和微生物群落造成的),加上鸣沙呈现出非凡的声景,让这种美更加灵动。风蚀地貌、绿洲、沙波纹和世界上最高的被誉为“沙漠珠穆朗玛”的沙山“必鲁图峰”让这里的沙漠有一种特别的壮丽之美,反映了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区域构造和水文地质变化共同作用下的演化地貌,是研究地球科学的重要窗口。令他们更为惊叹的是这片生态十分脆弱的“沙漠明珠”得到了完整的保护。
“巴丹吉林沙漠卓越的美学和地质地貌价值,全球少见,巴丹吉林沙漠具备世界自然遗产的价值,我们有责任让全世界了解它、保护它。”从那时起,杨子砚和团队便坚定了推动巴丹吉林沙漠申遗的信念。
如何让国际专家充分了解申遗项目的价值和独特性,对申遗工作十分重要。
申遗技术团队充分利用了申遗流程中的“上游程序”这一环节的国际规则,即在申遗前期通过国际沟通咨询提升申报质量的重要机制,通过国际专家的前期介入,为缔约国提供系统性的指导和建议,从而确保申报材料的质量。
在申遗刚开始的2017年12月,杨子砚和技术团队成员就赴英国牛津大学拜访牛津大学原副校长、著名地理学教授Andrew Goudie,与其进行交流沟通;后续,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也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世界遗产部主要负责人和国际专家进行交流,让国际组织和专家对巴丹吉林沙漠独特性有充分了解,对其世界自然遗产潜力价值有全面认识,这些都为申遗评估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申遗工作流程多、周期长、要求高,需要长期与国际组织对接交流;再加上国内外时差、法定假日的差别等,7年来,杨子砚和团队几乎没有休息过。即便是申遗技术文本,在最后一刻,也在不停打磨和修改。杨子砚说,“申遗”工作就是这样一步步“磨”出来的。
杨子砚还记得,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但按照国际规则,申遗文本要在2月1日前将纸质版递交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的世界遗产中心。为确保文件按时送达,她临危受命,踏上去巴黎旅程。当地疫情其实比国内要严重得多,为保证材料完整,杨子砚历经几天,反复确认材料完全满足接收要求后才离开。回到祖国的第二天,北京到巴黎国航往返航班全部熔断,差一天她就要滞留巴黎的经历也让她印象深刻。
历经多年等待,2024年5月30日,在“申遗”成功前两个月左右,申遗技术团队拿到了IUCN出具的评估报告,上面推荐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直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代表着国际社会对这一自然遗产价值的认可,也让整个技术团队兴奋不已。
杨子砚说,“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这个世界自然遗产,既是上天的恩赐,更是近年来我国自然保护的结果。“申遗”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是大家共同努力才让世界知道中国的生态保护工作做得如此之好,中国的沙漠明珠巴丹吉林如此之美。如今,“申遗”的成功仅仅是让这颗沙漠明珠向世界绽放光芒的开始,未来之路还很长。
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更多的中国生态之星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杨子砚的工作也还在继续……
编辑: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