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资讯
挖掘传统医学智慧,助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山海,阻不断人与人的相遇相知;
岁月,见证着道与道的互通互勉。
玉带丝路,春华秋实。
今年是
十年间,路相通,心相近,梦相连。
这是国际交流的
万物得其本者生,百事得其道者成。
作为中医药学的重要传承力量,道教界如何深学细悟、一体领会“两把钥匙”论述的要义,助力
一、 固本培元,健康中国,认识“中国处方”的大智慧
在跨文化交流中,“排异反应”普遍存在。要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一定要找准发力点,打好组合拳。而“健康”这一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无疑是跨国、跨界、跨代交流的“橄榄枝”。
对此,《道德经》早有反问“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把人民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西方社会的医学界人士也撰文表示:不仅患者对媒体登载的健康信息如饥似渴,即便是正常人,对媒体上发布的医学信息也比其他内容感兴趣得多。
这些,均为我们在新时代用好“中医药学”这把钥匙,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道医,作为中医药文化苑中的参天大树,根深叶茂,具有健康传播与实践的突出优势。
无论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还是被达尔文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的《本草纲目》,抑或是“博通群书,潜乐道术”被誉为“医圣”的汉代名家张仲景、被誉为“药王”的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道长,等等,均与道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女科学家屠呦呦,也正是受东晋道长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启发,才分离出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甚至,1928年获得诺贝尔奖的法国细菌学家查尔斯的成就——发现斑疹伤害的传染源是虱子,葛洪早在1600多年前便有记述。而葛洪道长更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诊治天花、恙虫病的医生。
可以说,在几千年的生动实践中,道医不仅凭实力、靠疗效,把治病救人作为力学笃行的善行追求,还在养生、药学、哲学等方面为中华文明和人类健康
自知者明。对于这样的文化富矿,我们首先要做的,便是珍视善待,进行抢救性
这便要求我们固本培元,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善于以事实说话,于“西强我弱”的国际传播格局中,摘掉西方敌对势力的有色眼镜,洗去“汉服唐装”上不应有的“西方体味”,摆脱“他塑”,力主“自塑”,正本清源地讲好“中国式古代化”,让被误读的中国历史文化“站起来”,冲破美国学者萨义德在《东方学》题记中强调的东方人“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的藩篱。
而这也正是我们深入挖掘人类健康的中国之道,以健康的“中国处方”助力
二、 肝胆相照,健康朋友圈,唱响“中国处方”的交响乐
“中国处方”的发展,也不是简单地走出去,更有美美与共地迎进来。
上善若水,善利万物。
十年间,共建
仅在医疗卫生事业方面,一系列的跨国医疗合作便开展得如火如荼,让沿线国家的民众求医问药更有“医”靠,健康保障更加牢靠。
其间,我们道教界同仁也纷纷行动起来,积极走上国际舞台,让更多的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见证了道医的博大精深。以海南省道教协会和海南玉蟾宫为例,我们不仅多次邀请“首批全国500名老中医、首届国医大师”之一的李济仁、“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张士卿等知名中医、道医,到海南开展大型义诊活动,举办道医文化高峰论坛等,还多次组织中医、道医专家,到老挝、缅甸等共建
实际上,中医药事业自古就注重“内外兼修”,是兼容并包、博采众长,以开放创新的姿态不断发展,与世界其他医学相互借鉴、携手并进的。
即一方面,中医药学在古人长期的交往中,影响着世界,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如原产我国、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的大黄等药材,早在东汉时期,就通过古丝绸之路销往西亚、欧洲,之后又销往非洲,当起了“健康使者”;中世纪时的阿拉伯名医阿维森纳,在其《医典》中不仅记录了不少中药材及使用方法,还介绍了一些与中医颇有渊源的诊疗方法,等等。
另一方面,印度、阿拉伯、东南亚等地的医药学知识和药材,也陆续传入我国,并为我所用,如大家熟知的我国四大南药中的槟榔,便是从马来西亚等地传入的。而大唐时期由印度传入我国的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更引得诗豪刘禹锡吟诗称赞。这些药材和诊疗技术,不仅丰富了我国药材的品种、促进了医疗技术的创新发展,也给我国传统医学的理论体系注入了创新活力。
大道同行天地宽。正是在这样的“内外兼修”中,中华传统医学既帮助了他人,也升华了自我。
这种肝胆相照、美美与共,也向世界展示了
而这也正是我们深入挖掘传统医学智慧,以“夫治身与治国,一理之术也”的“中国处方”,把我们的朋友圈做得和和睦睦、健健康康,助力
三、 辨证论治,健康世界,开好“中国处方”的群英会
国际社会,不是哪个国家的一言堂,而是各国人民的群英会。
“中国处方”,也不仅仅关切现实,更以宏观视野关切未来。
今日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各国之人民,对于健康发展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
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国传统医学自古就被认为是“生生之学”,有着丰富的医学文化和哲学内涵。“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同时,“上医医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等观点也受到高度重视,中医药理论也在治国理政中广泛运用。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对于常怀济世利人之心、常行护国爱民之举的道教而言,在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当下,更应以集成创新思维,深入挖掘
得益于
于我们南宗道教而言,就可以充分发挥在东南亚的“神缘”优势,在道医学院、道医院建设上先行先试,在变局中围绕大局开新局,为用“中国处方”服务世界,健之康之,打造出一片高质量的试验田;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的“中国式未来化”,打开一扇展示窗。
而这也正是我们深入挖掘传统医学智慧,以中正平和的“中国处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 助力
最后,我想以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让我们一起为健康之道勇毅前行!(作者系第八届海南省政协常委 陆文荣)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