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国学
领略诗情画意 感知优雅境界
——品读《瓦釜虫鸣集》有感
因为同好京戏,有幸结识《北京晚报》“五色土”编辑部主任周家望先生,获赐家望先生的格律诗词集《瓦釜虫鸣集》。至此,对这本小册子爱不释手,每有闲暇便品读家望先生的诗词。一首首真情流露,清丽雅致的诗作汇入杯中香茶,沁人心田,读罢神清气爽。在浮躁喧嚣的生活中,家望先生的所思所感,所喜所叹,皆于诗词中迸发,让平凡的生活充满了诙谐浪漫,充满了真情雅趣。读家望先生的诗词,让我想到了林语堂先生的一句话,他在《苏东坡传》中
在品读周家望先生诗词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的挚爱,对人生不同境遇的真情实感。由诗及“情”,由诗词描绘的画面,进而带入
明媚春光里,诗人带我走进了一处禅院,写下这首《禅院赏春》:
山寺牡丹采蜜蜂,
一番禅趣两从容。
春风更有婆娑意,
小雀轻啼下古松。
语精景幽:寂静禅寺、采花蜜蜂、轻啼小鸟、盛开牡丹、风中古松,寻常景物因有禅趣而从容,因
读家望先生的《春日二访杭州二首》,我又被带到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诗人写道:
一冬烟雨锁杭州,
寂寞孤山不解愁。
我至杭州春带笑,
莺啼丽日闹枝头。
苏杭美景,冬去春来,春“笑”莺“闹”,一片生机,让人读来,心生向往,能不忆江南?此时,《白蛇传》中白娘子游西湖时的一段优美唱腔如在耳畔:“雨过天晴湖山如洗,春风习习拂罗衣,此乃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时至夏日,诗人的佳句妙语则会把人带入清凉世界。请看这首《初夏蟹岛观荷二首》之一:
半塘云彩半塘莲,
水碧天清胜画笺。
时有晚风邀客至,
小荷一笑一嫣然。
彩云逐月,接天莲叶,晚风送爽,小荷摇曳,景美如画,能不清凉?品读此诗作,笔者不由想起曾反复临摹的张大千先生的一幅画作《荷塘夏色》
在《戏题伏天健行》中,诗人与我们共同感受酷暑难熬,诗曰:
柳叶杨枝半数焦,
鸣蝉午后助无聊。
足心蹈火烧鞋袜,
胸口烹汤炙背腰。
夸父神行追烈日,
病夫勉力望高标。
棉衫汗透何需计,
一阵清风暑气消。
读此诗,与古人那句:“半月高温大汗流,如煎粉肉做珍馐”相较,更与家望诗感同身受。特别是颔联:足心蹈火烧鞋袜,胸口烹汤炙背腰。颈联:夸父神行追烈日,病夫勉力望高标。从鞋袜和背腰的切身感受到夸父追日的口干舌燥和病夫登高的精疲力竭,怎能不把读诗人带入烈日当空的酷暑之中?
自古以来,诗人酷爱在秋日写诗,与
敲心冷雨声声慢,
入梦秋诗字字真。
小雀晨窗衔我句,
轻轻唱与早行人。
冷雨敲心,秋诗入梦,诗人端坐窗前,静听雨声鸟鸣,情趣所至,思绪飞扬,小雀的优美鸣叫,好像是把诗句衔走,唱与早行人去听,此等想象,此等雅兴,怎不令读诗之人如同在剧场听到精彩好戏,由衷地叫一声“好!”
月到中秋分外明,在这个思乡思亲的时节,家望先生吟出:
玉宇琼楼换绮衫,
婆娑桂树倚云岩。
姮娥若是思乡梓,
千古缘何不下凡?
这首《中秋》,让我们的望月遐想,多了一份趣味和浪漫。与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
家望先生的这本诗集中,与月有关的诗词很多,春夏秋冬,无论何时的一轮明月都会让诗人有感而发。家望先生的词《西江月·庚子暮春望月》,让共同经历过新冠疫情煎熬的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几树海棠西府,一轮明月东山。
花前月下此时间,几次人生得见?
肺疫真如炼狱,命运难再从前。
良辰美景奈何天,空对孤灯一盏。
作为一名戏迷,对京剧中许多望月兴叹,借月抒怀的情节和唱段都耳熟能详。如:《文昭关
家望先生在《篁岭行》的序言中写道:余好游历,读山阅水,每以行者自矜。诗集中,有许多诗词是在旅行中写就,在将我们带入奇山秀水,壮美景色之中的同时,也必然会点燃我们心中的那份情感,也会带来许多的人生哲思与启迪。在《秋分次日草原二咏》之一咏道:
佳酿斟来琥珀光,
草原新酿口生香。
推杯看我搬鞍去,
套马长杆套夕阳。
之二写道:
马背长杆向远方,
无边草色夜添凉。
蹄声嘚嘚毡庐外,
踏碎秋风听断肠。
广阔草原,畅饮琼浆,策马扬鞭,笑对夕阳,蹄声阵阵,踏碎秋凉,此番豪迈之气,怎不令人神往?笔者曾多次到过内蒙古大草原,那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冬季到来,寒意渐浓,而诗人以诗词抒写生活的热情丝毫没有冷却,他在《青玉案·十月廿三夜读》中咏道:
清宵雪后孤灯影,怎能敌,千秋冷。
世事微茫星耿耿。
人生多舛时惊醒,恰逢这,初冬景。
况是此身如泛梗。
从容一笑,来温心境,珍重真情永。
初冬时节,夜静更深,繁星点点,风送寒意,香烟渺渺,枫叶轻落,面对此景此物,诗人有感而发,虽然“人生多舛,身如泛梗”,然而,内心的从容淡定,却使心境舒缓,顿生暖意,真情所系,互道珍重。
在《冬月廿一题冰冻莲蓬》诗中,家望先生写道:
冰湖留下小音箱,
曲水暗流歌未央。
日暖风停须侧耳,
鱼儿游学唱西厢。
矗立在冰面之上的莲蓬,被诗人看作一只寒风中摇曳的小音箱,而冰下流水之声,在诗人听来如古曲雅乐,亦仿佛水中鱼儿在学唱《西厢》,此等妙思妙想,怎不令人为诗人的浪漫风趣点赞叫绝。
古人多爱咏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心上已堆三尺雪,
晴天万里有何干?
山寒水瘦鸦无语,
草枯枝空野有獾。
霜叶悲风偏似火,
冰轮炝目竟如盘。
苍茫世界唯余我,
况与孤峰一处观。
这首在大雪时节写成的七律,读来有“大雪时节虽无雪,此时无雪胜有雪”的感叹。诗人心头堆起的三尺雪与旷野、枯草、红叶、寒风与孤峰、冷月相映衬,读其诗如观宋代马远的《寒江独钓图》,虚实之间,意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
与绝大多数的读者一样,除了对诗人家望先生的职业和爱好略知一二外,对他每首诗词创作的真实背景并没有更多的了解,所以品读时仅仅是从字里行间所传递的信息中去感知诗人的内心世界。但因为同处一个时代,又有许多共同爱好,因此会产生更多的思想共鸣。如果与读古人的诗词相较,我的体会是,读古人诗词与隔岸观景,难免会有一些时空上的距离感,而读家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