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消失多年的蓝尾虾重现茅洲河

2024年10月11日 14:45  |  作者:吴以环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吴以环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 

_茅洲河配图(分离图)715164(5485461)-20241011142830

2008年10月15日拍摄的深圳大沙河 2020年1月7日拍摄的深圳大沙河 新华社发

河流是城市的血液,是地方文化的灵魂,更是城市文明兴盛长久的命脉。如何保护好河流水域生态环境,实现城市与河流的互促互融,是我们始终在探索的重要课题。对于深圳人而言,茅洲河从“臭水沟”到“生态河”的治理修复过程,正是一次凝聚各方力量,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成为了深圳人心中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茅洲河流经深圳、东莞两地,是深圳的母亲河,它支持着区域工业的发展,见证着深圳、东莞两地经济的腾飞。20世纪八九十年代,茅洲河两岸迎来投资设厂的高峰,流域内一度生活着近400万人口,聚集了约5万家工业企业。与此同时,工业、生活污水的过度排放让这条“母亲河”变得污浊不堪、臭气熏天,一度成为深圳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疤”。而由于该河有感潮河段,水体交换能力差,加之两岸产业与人口高度密集、跨界河流协调难度大、污水收集难处理难等等因素,让茅洲河治水治污工作迟迟看不到曙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正式写入党章,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领导下,茅洲河的治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就此翻开了茅洲河新生的篇章。

2015年,深圳、东莞共同启动了茅洲河界河综合整治工程。2016年深圳市打响治水提质攻坚战,市委书记、市长挂帅分别担任市总河长、副总河长和治理难度最大的茅洲河、深圳河市级河长,举全市之力推进全流域治理、大兵团作战。高峰时期,全市治水战线共有参建人员6万多名、设备1.3万台,书写了深圳上下勠力同心、百折不挠的治水故事。

作为一名民盟界别的政协委员,我亲身经历了、见证了茅洲河流域治污攻坚的全过程,也尽履职之能为茅洲河治理修复献计出力。

回首这一段故事,让人感触最深、印象最深的不仅是看着茅洲河一天天从污浊发臭逐渐变得清澈、变得美丽,还有从治水治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民主力量、团结精神、奋斗意志、治理智慧。

2020年,受中共深圳市委委托,民盟深圳市委会对口宝安区就“水污染治理成效巩固管理”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工作。接到任务后,民盟深圳市委会第一时间就研究部署相关工作,组织盟员政协委员以及工程建设、水污染治理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实地调研了茅洲河治理工程现场、燕罗湿地公园、茅洲河碧道、南昌涌等地区。

在调研中,我们深入一线全面了解了深圳市、宝安区在治水治污方面的具体工作举措,包括严密监管工程实施、攻破技术难关、反复溯源纳污、强化水质监管和建立智慧水务系统等方面。我们还基于走访调研得到的实际情况,针对水污染治理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加快完善雨污分流、强化一体化治理思维、提升城市水务设施管养水平、加强排水户服务管理、搭建智慧治水系统、提升碧道建设质量标准等六个方面的具体意见建议,并提交深圳市党外人士专项民主监督协商座谈会,得到了中共市委有关领导的肯定与认可。

这次专项民主监督是凝聚统一战线力量参与茅洲河水污染治理的一个生动剪影。除此之外,更多广大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等统战力量也始终在持之以恒地关注、参与和监督茅洲河污染综合治理的各项工作,源源不断地通过提案、社情民意信息、民主协商会等渠道反馈人民群众的诉求与建议,为党委、政府提供真实、合理、科学的治水决策参考。

正是在一系列多方协作、对症下药、标本兼治的扎实举措下,让茅洲河再次焕发了勃勃生机。我们欣喜地看到,消失多年的蓝尾虾、黑鱼重现茅洲河,在治水中打造出来的生态湿地公园、漫步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休闲娱乐。

两岸水清岸绿、莺歌燕舞的景象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不仅社区品质得到显著提升,还撬动了深莞产业转型升级。当前,茅洲河流域(宝安片区)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正本清源工程已施工完成,全面消除黑臭工程正在稳步推进中。深圳结合“绿美广东”“山海连城”规划部署,持续建设全域滨水游憩区域,一幅人水和谐、水清河晏的美好画卷已然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

以水兴城、水城共荣,方能让城市文明得以永续。茅洲河,这段流淌着的深圳记忆,在时刻警示我们、提醒我们,必须要让高水平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最坚实的保障与支撑。在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的道路上,我们广大政协委员有着义不容辞的使命职责,要充分发挥履职担当的积极性主动性,持续就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议政建言,深入界别群众宣介形势政策,在凝聚共识中携手筑牢生态保护网,让青山绿水常在,让民生福祉长存。

编辑: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