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评论
用新时代的传播理念,展现新时代的戏曲创造
——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融媒体节目《梨园新韵 十年华章》
王馗
广播是重要的媒体传播形式,在广播事业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文艺形式一直通过这种传播媒体,将局限于一隅的特定内容得到更大范围的推广。在很长时间里,以舞台艺术为主体的文艺作品,借助广播形式,及时地输送到了千家万户。大量优秀的精品力作和文艺创作实践,经过广播节目的策划宣传,获得更加广泛的普及,在声音审美中实现着文艺的经典化,也推动着数量巨大的听众,有效地转化为舞台艺术在剧场、在社区的观众群体、戏迷群体。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戏曲艺术,也是在很长时间里,通过“戏匣子”里的节目播放,让戏曲艺术中的唱腔、音乐、语言、故事、历史、知识等,以及优秀作品的创作者、评论者、接受者,得到了更大范围的艺术交流。虽然在娱乐多元化的时代里,戏曲在广播节目中的占比趋于式微和边缘,但是借助声音传播的特长和优势,戏曲广播始终把握着“戏以曲传”“戏以人传”“戏以典传”的推广、宣传特点,让戏曲代表性的音乐唱段、优秀的传承者以及经典的艺术内容,成为广播节目的核心,也让广播成为戏曲艺术不可缺少的传播形式。特别是近年来在融媒体深度拓展的态势下,戏曲广播也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之声”策划制作的《梨园新韵 十年华章》,即是新时代戏曲广播领域进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践。
该节目紧扣新时代的“十年”,用十年中涌现在全国视野中的戏曲创作现象,全面深入地展示戏曲在十年中突出的发展成就。2014年10月15日,
节目紧扣新形态的“华章”,用音频、视频等融媒体形式展示戏曲文化空间的广度和精彩度,全方位地展示戏曲艺术在多元文化空间中的丰富存在形式。“文艺之声”在充分利用传统的声音媒介基础上,在此次节目中借助短视频等形式,将声音节目所涉及的访谈素材、资料内容,给予听觉、视觉的多样呈现。同时借助央视频、云听、“学习强国”、央视文艺、抖音等播出平台,让节目的影响力获得成倍扩容。例如节目关注的“罗周”“张曼君”是当前最具创造力的戏曲编导,在十年时间里,罗周编创的戏曲作品已经超过百部,大多数都以个性鲜明的文学构思和剧诗写作,展现出戏曲剧本文学的成熟度;而张曼君正值艺术最为炉火纯青的状态,她的每部新作都能做到“一剧一品”“一戏一格”,而她们的创作几乎波及南北众多戏曲剧种及其代表性院团。因此,两期节目通过集中展示两位艺术家,也通过声音叙述和视觉展示,将十年来她们的艺术高度扩充到众多戏曲剧种的前沿创作。谈及罗周,就自然会提到昆曲、京剧、秦腔、赣剧、粤剧、扬剧、锡剧、越剧等数十个剧种,以及《瞿秋白》《烛光在前》《春江花月夜》《望鲁台》等众多佳作;谈及张曼君,就自然会提到宁夏秦腔三部曲、赣南采茶戏四部曲、黄梅戏三部曲、天津评剧三部曲等等。两期节目实际浓缩了新时代中国众多戏曲剧种在创作领域的新成就和高水准,也在融媒体的立体传播中,将新时代十年的戏曲辉煌得到全面呈现。
节目紧扣新生代的“新韵”,用契合时代受众群体的审美形式,贴近新老受众接受戏曲艺术的多样形式,既推广了十年中极具代表性的戏曲创造成果,也张扬了戏曲新群体、新生态空间中的新样态、新形式和新创造。《梨园新韵 十年华章》聚焦广东粤剧院和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的两个重要“破圈”现象,前者将传统“白蛇传”故事在舞台创作与粤剧电影的跨界推广中,实现戏曲新观众群体对于粤剧艺术创新的接受与追逐;后者将“环境式”
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之声”的
(作者王馗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中国戏曲学会会长)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