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资讯
规范临床诊疗路径 提升基层视网膜静脉阻塞诊疗水平
——《中国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诊疗路径专家共识》出炉
人民政协网北京10月25日电(记者 杨岚)“近年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及眼内糖皮质激素缓释剂等药物的出现,使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取得了显著提升。然而,在我国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中,尤其是在基层医院,RVO的诊断与治疗仍然主要依赖于个人经验积累,缺乏统一的指导原则,眼科医生对RVO早期干预的认识及其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近日,2024年《中国视网膜静脉阻塞临床诊疗路径专家共识》(下文简称“《共识》”)发布,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齐慧君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同时,齐慧君教授表示,因为RVO治疗成本高昂,治疗手段有限,疗效也有局限性,缺乏统一的指南和规范。为了提高RVO诊疗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包括缺血和非缺血分型的诊断,以及对相关并发症及早识别和治疗,提升基层医生的诊疗水平,专家《共识》应运而生。
据介绍,视网膜静脉阻塞(RVO)作为一种严重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较高的态势,并在我国位列第二大致盲性眼疾,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RVO患者往往合并一些全身的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有三种:黄斑水肿、视网膜缺血和缺血导致的新生血管形成。”齐慧君教授介绍。
“RVO是一种慢病,需要患者有非常好的自我认知和管理。”齐慧君教授表示,对于初诊患者,需要寻找病因和危险因素,要判断患者眼部病情的严重程度,要密切关注并发症。针对黄斑水肿,需要积极进行抗VEGF治疗,长效激素治疗;针对缺血,需要密切随访,必要时联合激光治疗;针对新生血管,需要及时激光治疗联合抗VEGF治疗。对临床诊断RVO的患者需详细询问诱因和发病过程等病史,并重点关注心血管方面的危险因素,同时通过眼部体征和眼外症状或体征寻找潜在的眼部及系统性危险因素或病因,并应与形似RVO的其他眼病相鉴别。建议眼科医生和内科医生共同合作,基于患者的病史和体征,有针对性地筛查潜在病因。
“每一位RVO患者均需接受连续随访和全病程管理以实现病情的持续监测,以确保
近年来,针对RVO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抗新型VEGF药物以及长效激素、激光等手段的应用,尤其是随着抗VEGF药物的发展,更多地去采取间隔长、高剂量的规格,减少了患者的注药负担。齐慧君教授认为,“这些治疗方法确实给患者带来了视力的改善和良好的病程管理,但目前RVO治疗仍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对患者病因的寻找和治疗的局限性。”
齐慧君教授谈道,与其他常见眼底病不同,RVO的诊疗应尤为注重对病因的探寻与及时的病因学导向治疗。《共识》将RVO病因寻找置于诊疗流程的核心位置。“很多患者的病因查不到,我们需要更多寻找RVO病因的方法,需要一些向缺血进展的标志物。如果能够及早发现,将病因找出,及早干预,能够让患者获得更好的视力。”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