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为首都高质量发展 贡献政协力量>协商建言

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流域综合治理之路

——北京市政协围绕流域系统治理开展协商议政

2024年10月31日 16:47 | 作者:记者 刘乙潼 刑佳璐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如今,五大主干河流已连续三年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水环境质量正持续改善。”

“要进一步助力流域治理的现代化,推进综合性流域保护立法。”

“应避免‘信息孤岛’问题,建设数字流域‘一张图’提升智慧流域水平。”

……

10月28日,北京市政协围绕“坚持流域系统治理 进一步加强水生态空间规划管控和水生态保护修复”开展协商议政,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出席并讲话。市政协主席魏小东出席。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专家学者纷纷围绕议题积极建言献策、各抒己见。

微信图片_20241031163607

“目前,北京市水生态状况总体良好,但仍存在流域治理的系统性不足、生态要素的协调性不强等问题。”对此,农工党北京市委常委、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王东代表农工党北京市委发言时建议,要遵循水的自然循环规律,进一步强化流域生态环境分区精准管控。“以河流汇水范围确定流域边界,依据流域内湿度(降水量)、温度、坡度、土壤厚度等,明晰五大流域生态环境功能分区和生态功能定位,分区细化管控措施,建立正负面清单制度,具体化开发建设、生产经营活动的生态环境危害行为管控标准。”

如何加快补齐水生态环境保护“短板”?王东表示,一是在水资源精细化配置方面,严格“取、供、用、排和循环利用”协同监管,严控生产生活用水总量。二是在水环境保护方面,持续开展密云水库及上游流域总氮溯源解析及“靶向性”治理。三是在水生态保护修复方面,构建河湖水库周边生态缓冲带,实现由水域治理向水陆统筹修复转变。四是在水灾害防御方面,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和社会组织动员体系,建立智慧化水资源(洪水)优化调度模型,最大限度实现雨洪资源化。

民革北京市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侯佳儒代表民革北京市委发言时表示,推进北京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水平的流域法治是“助推器”和“保障线”。因此,他建议,应推进综合性流域保护立法,统筹考虑北京市流域治理、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利用、防洪抗旱、农民增收、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要求和客观规律,制定《北京市流域保护条例》,将北京流域系统治理纳入法治建设的“轨道”。

“推进流域生态的保护与修复,要从生态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创新完善流域综合治理新机制,走出一条‘中国式’且有‘首都特色’的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之路。”北京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何凯涛代表民建北京市委发言时建议,一是创新流域综合治理领导机制。构建流域综合治理机构,强化源头治理和保护,加强目标协同、投入协同、任务协同、工程协同、区域协同。二是建立流域统筹共同推进的综合治理责任体系。建立并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动形成国土空间规划、产业优化调整、城市发展布局等一系列“硬”约束。三是提升流域生态协同监管能力。凝聚京冀协同齐抓共管合力,着力解决重点区域、重污染水体等区域共性生态环境问题。

微信图片_20241031163558

针对北京市农村水污染的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其治理机制?台盟中央生态资源与环境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北京生态景观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朱峰代表台盟北京市委发言时建议,进一步规范农村生活污水收集与污水处理设施的规划建设改造标准、污水再生利用标准,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人工与智慧化联动监测管护机制。

“同时,在利用废弃物生产有机肥、食用菌等成熟技术基础上,探索更多成本低、效益好的农林循环、种养循环模式,加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推广。”朱峰补充说。

“当前,仍有两个问题需要重视,一是北京水资源短缺的基本水情没有改变,二是要重视地下水位快速回升过程中伴生的风险。”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赵勇代表无党派人士发言时表示。他建议,按照“四水四定”的要求,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进“取供用排和循环利用”协同监管,持续实施河湖生态补水,最大限度恢复和保障被挤占的河湖生态水量和地下水。同时,开展地下基础设施风险隐患排查,优先关注埋深较深的地下人防设施等工程,积极应对地下水位回升可能伴生的风险。

“流域的系统治理由于流域点多面广、涉及方面比较多,往往面临跨行政区和跨职能部门协调难度大、数据共享不充分的挑战,智能应用场景受限,甚至出现‘信息孤岛’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北京市委资源环境与城市发展委员会委员黄绵松代表致公党北京市委发言时表示。

那么,如何避免智慧监管的实际效果“打折扣”?黄绵松建议,从流域系统性和生态完整性的角度,提升智慧流域监测水平,加强智慧应用形成落实到部门区域、生态要素层面的、齐抓共管的“一张图”,推动形成全流域一体化的生态监管模式。“例如,以区域服从流域为基本原则,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科学制定重要流域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监测中远期布局规划,提出总体目标,确定监测标准。”

黄绵松建议,同时融合全流域、全要素生态监测数据资源和其他专业数据资源,深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加快开展“AI+”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发挥其在超标溯源、精准预测和智能决策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健全智慧应用提升流域内生态监查的智慧水平。

殷勇表示,大家研究的内容丰富详实,涵盖北京治水方方面面,提出的意见建议针对性强、很有价值,市有关部门要吸收采纳,进一步提升改善相关工作。希望大家继续深化探索系统治水规律,从水与城、生态、人等关系角度进一步深入研究水安全保障、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水惠民生等问题,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编辑:刘乙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