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政协动态 协商建言 委员声音 主席访谈 正商量 提案摘编 议政瞬间

首页>协商议政>委员履职故事

不爱红妆爱农庄

2024年11月04日 10:52  |  作者:本报记者 张原 李宁馨 通讯员 赵泽宇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1104)薄春霞:不爱红妆爱农庄(分离(5622970)-20241104102352

薄春霞(右)在新疆建设特色扶贫基地(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薄春霞

天津市静海区政协常委,多兴庄园农业科技开发公司董事长,获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中国农产品流通领军人物、全国“五一”巾帼标兵等称号。

在天津市静海区政协开展的“做贡献”系列实践活动中,有这样一位政协委员:她依托自己的“农”字号企业,围绕做强农业品牌,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受到各界好评。她就是薄春霞。她说:“我是农民出身,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喜欢种地,更喜欢和农民打交道,这让我备感踏实。”

不爱红妆爱农庄

2011年,在家人装修生意正做得红火时,薄春霞决定转行发展农业,圆儿时的梦想,回归亲切的土地。她说:“我始终放不下农村情怀、农民情结,想回归农田创条新路,帮助乡里乡亲们做点事。”

薄春霞身上的韧劲,牵引着她在农业道路上披荆斩棘,探索新型农产品品牌经营模式,打破传统农业收益低下的难题,带领农民走产业多兴、增收致富之路。

薄春霞在静海区良王庄乡承包了500亩土地,建起了70多个设施农业大棚,组织农民成立合作社,建立蔬菜种植基地,推广无公害蔬菜种植。凭借着“无公害蔬菜”这个新兴概念,顾客定制需求越来越多,薄春霞开始扩充蔬菜种类,尝试送货上门做配送业务。她成立了多兴庄园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与配送。又先后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通过调结构、提品质、拓市场,不断带领农户增加收入。

2014年,薄春霞带领天津农户种植蔬菜正发展得如火如荼。然而当她回黑龙江老家探亲时,却发现乡亲们还是一家一户艰难度日。“当时我的心中就涌起了‘要帮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念头。”这一念头,也让她迈出了在全国开发种植基地的第一步。

调研贫困乡村“地标农产品”,以发展当地有历史、有特色的农产品为基础,通过“一村一品”“一乡一品”产业带动,以“公司+合作社+农户”为经营模式,以“互联网+农业”为载体……帮助多地农民打开了增收致富之门。

在北安市杨家乡成立谷物种植家庭农场,生产软包装玉米罐头,种植面积已达1000亩,惠及农户200户,户均增收1.5万元;在新疆和田地区建设葡萄、红枣、核桃种植基地,带动581户贫困户增收;在环京津农业扶贫对接会上与丰宁县政府签署了对口帮扶协议,建设8000亩农产品原料基地,带动当地农户800户以上;在甘肃联合贫困户建立忘忧草、百合等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102户……走出天津,“多兴”品牌目前已辐射到黑龙江、辽宁、江西、甘肃等多个省市自治区,让更多绿色农产品走出深山田野,走进千家万户,也让数万农民受益,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履职为民显真情

“得益于强农惠农的新时代,在推进乡村振兴道路上,要履好职、尽好责。”作为农业界别政协委员,薄春霞牢记服务“三农”初心,为建设美丽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勤勉履职,贡献一己之力。

今年1月,在静海区政协三届三次全会上,薄春霞调研提出“支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经营主体品牌意识”“激活农业经营主体与市场终端的对接渠道新业态”“帮扶高校毕业生和城乡创业人员创业”等意见建议,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采纳。

“意见建议要具体实在。”在薄春霞看来,委员要到一线了解具体情况,找准问题缘由、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

良王庄泵站是大运河静海段重要排涝泵站,在农田排涝、灌溉、防洪、改咸治碱、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23·7”海河流域特大洪水中,良王庄乡位于行洪通道末端,担负巨大的行洪压力。薄春霞发现,泵站损毁较为严重无法满足排涝需求,在深入走访调研和实地勘察后,她提交了《关于改扩建静海区良王庄泵站的提案》,被纳入静海区“民心工程”,良王庄泵站改扩建工程已于今年4月开工建设,将对泵站、进水闸等进行重建,更新机电设备,新增视频监控等系统,全面提升河道排涝和农业生产能力。这个好消息让当地农民欢欣鼓舞,让田间地头又有了新盼头。

作为政协委员,薄春霞扎实履职,时刻想着社会责任。住在良王庄乡养老院的老人们,每天吃的新鲜美味蔬菜,是薄春霞提供的。逢年过节,她还会为贫困户送去生活必需品,为静海义工组织赞助各种农产品。“23·7”海河流域特大洪水暴发后,作为蓄滞洪区,静海区台头镇群众撤离家园。薄春霞带领员工加班加点连续工作二十几个小时,向台头镇受灾群众送去5000多袋爱心大米,只为了让灾区村民能吃到一口香甜的白米饭……这些行动出自她对责任的深刻理解:“作为政协委员和基层农业工作者,这是我能尽到的一份绵薄之力,更是一份应有的社会责任。”

把优质农产品“产出来”、把安全农产品“管出来”、把农产品品牌“竖起来”,薄春霞的足迹踏遍玉米生产基地、山茶籽油生产基地、核桃生产基地……随着30余个特色扶贫基地的建立,一批批由于受交通或市场等因素影响无人问津的优质农产品被挖掘出来,7000多户农民摘下了贫困的帽子。

“吃过穷的苦,尝过穷的滋味,就更想为别人撑一把伞。”薄春霞愿意将服务“三农”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在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中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