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与大河“共舞”的运城答卷

——山西运城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侧记

2024年11月08日 09:48  |  作者:王硕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黄河“几”字形大拐弯处伫立着一座古城——山西运城。这里古称“河东”,是“黄河自此向东流”之处。运城全域都属于黄河流域,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重要生态功能区,也是汾渭平原重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

2024年3月,山西省2023年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考核结果出炉,运城市在专项考核中位列全省第一。运城的实践正是山西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日前,沿黄九省(区)政协黄河流域协商研讨会在运城召开。会议不仅采取大会发言、书面交流等方式集中学习研讨,还安排参观考察,实地学习了解主办省的相关经验做法。

运城盐湖,这里是山西省最大的湖泊,也是“运城”之名由来之因。相传黄帝和蚩尤为争夺盐资源曾大战于此,舜帝在此所作的《南风歌》流传至今。也因4600余年的开采史,这座“盐运之城”最终更名为“运城”。唐朝时,河东池盐销往22个州府,辐射华北、西北、中原地区。唐代宗大历年间,河东盐池年税收约占全国盐利收入的1/4,全国财政收入的1/8。明清时期,晋商从贩盐开始积累财富而崛起于商界。近代以来,这里生产的工业用盐也一度领跑全国。因此,运城也可称为一座因盐而生、因盐而兴的城市。

2023年5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运城盐湖考察时指出,盐湖的生态价值和功能越来越重要,要统筹做好保护利用工作,让盐湖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和生态资源一代代传承下去,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更好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

近年来,运城市按照“生态优先、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从2020年9月起,全面停止盐湖范围内的工业生产活动,大力推动“退盐还湖”,通过搬迁周边工业企业、遗址改造、实施盐湖堤埝除险加固及生态修复项目等,推进湿地恢复、水系连通、物种保护等,逐步把盐湖从矿区、工业区变为生态保护区、旅游打卡地。

同时,盐湖内还孕育着许多宝贵的生态资源。卤虫,一种像小虾一样的独特物种,具有净化水质、促进生态平衡的作用。盐湖工业生产停止后,生态养殖就成为涵养和保护盐湖特有生态的最重要手段。目前,通过科学干预卤虫繁育,随着盐湖生态环境得到有力改善,适宜天然卤虫生长的水域正不断扩大。当地还围绕卤虫养殖,相继推出鱼饵、酶浆等精深加工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如今,站在湖边远眺,湖面辽阔,湖边有白色的盐花析出,平静的水面和天空的湛蓝相映成趣,让人心旷神怡。工作人员告诉前来参观的嘉宾们,由于盐湖生长着独特的盐藻、菌虫,因气温变化会改变湖水颜色。在盛夏时节,空中俯瞰,会呈现红、紫、绿、蓝、黄五彩斑斓的颜色,蔚为壮观。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芮城,大禹渡扬水工程给嘉宾们留下很深的印象。从1970年建设以来,通过艰难建设、引水上塬,灌溉农田、植树造林,使昔日的荒坡土岭变成一片绿洲,结束了当地祖祖辈辈“水在塬下流,吃水贵如油”的历史,千年古渡也焕发了新生机。2021年,续建配套工程开建,提升了流量和提水量,每天可多浇灌面积4000余亩,并新增年节水能力838.8万立方米。

运城是山西省农业大市。在被称为“金坛东垆万亩粮仓”的东垆乡,嘉宾们看到,通过高效节水示范区建设,集成应用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利用固定式摇臂涡轮喷杆喷灌、滴灌等,彻底改变了传统大水漫灌方式,全乡2.8万亩滩涂高效节水全覆盖,年节约水资源约560万立方米。

目前,运城已全面取缔关停黄汾沿岸一公里内的污染企业,实施水土保持行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行动等,黄河干流运城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超采区地下水水位上升米数位列全省第一,芮城县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下一步,运城将继续强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把黄河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作出运城贡献。”运城市委书记丁小强表示。(记者 王硕)

编辑: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