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态>绿·人物
蛇岛上的“守蛇人” 张旭 吕东浩
随着辽宁大连蛇岛—老铁山候鸟栖息地被世界遗产大会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这里以自然保护促进和谐共生,见证并亲历了我国现代自然保护事业发展的那些人和事,值得被记住。与蛇共舞的“守蛇人”,便是其中之一。
从大连旅顺港经老铁山角向北航行约25海里,有一座小岛遗世独立,它就是世界上唯一只生存单一蝮蛇(蛇岛蝮)的岛屿。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蛇岛从一座小山变成海中孤岛,岛上的动物几乎灭绝,而蛇岛蝮凭着极强的忍耐力活了下来。
春季,蛇岛万物复苏,黄嘴白鹭、白尾海雕、凤头蜂鹰、海鸬鹚等万千候鸟结束在南方的“度假”生活,经过长途跋涉飞回蛇岛,在这里停留、换羽、求偶、交配、繁殖。此时,约2万条剧毒蛇岛蝮也度过漫长的冬眠期,进入春季出洞捕食阶段。
“一年只吃两餐,择一岛,终一生”,是蛇岛蝮独有的生存方式。春秋两季迁徙于蛇岛的小型鸟类是蛇岛蝮仅有的食物。为了节省体力,蛇岛蝮学会了夏眠,成为世界上唯一一种既冬眠又夏眠的蛇。
蛇岛不止有蛇、有鸟,还有“守蛇人”。
蛇岛附近这片海域,曾经是中国北方传统的水产养殖与捕捞基地。面对富饶的近海资源,为了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选择让步,成为蛇和鸟的保护者。
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蛇岛成为我国环保系统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1年春天,蛇岛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正式成立,开始了人与蛇共处一岛的岁月。
蛇岛一年四季不能离开人,“守蛇人”昼夜与蛇相伴,观察蛇、搞科研,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同时随着季节的变化,为保护岛上生物链、防止蛇受到伤害,适时做好护鸟、打鼠、防火等一系列工作。
从怕蛇到爱蛇,“守蛇人”的艰辛一言难尽。岛上的人这样描述:如果被蛇咬到手指,一般情况下会从手指一直肿到手掌、手臂,如果治疗不及时,毒素就会顺着血液到达心脏致人死亡。即使治疗及时,那种剧烈疼痛让人永远不想再经历第二次。
几乎每个“守蛇人”都被毒蛇咬过。崎岖狭窄的巡岛栈道群蛇环伺,每走一步都令人提心吊胆,而这条路,“守蛇人”每天都要走一遍。
不光这些,他们还要在生活上照顾蛇。蛇岛保护区成立初期,岛上没有水井,蛇岛蝮靠喝雨水或露水为生。1989年,大连地区连续3个月滴水未降,岛上1万多条蛇岛蝮危在旦夕。为此,“守蛇人”买来800多个水盆,用巡逻船一趟一趟从大陆往岛上运水,几乎全岛蛇岛蝮出洞喝水的场面,令人叹为观止。
“守蛇人”同时也是“蛇医生”。由于进食时蛇嘴经常会被鸟喙划伤,口腔发炎的蛇就张不开嘴,进不了食。这时候,“守蛇人”只好掰开蛇嘴为其涂紫药水,而由于蛇嘴太小需要徒手操作,增加了诸多被咬的风险。
光阴荏苒,从小舢板到监察船,从晚上睡觉蛇能闯进来的漏风铁皮房到如今的三层楼监测站,一代代“守蛇人”始终坚守于此,守蛇护鸟,不离不弃。40多年间,蛇岛蝮种群数量从9千余条增加至约2万条,这些被精心呵护的生命,以自己的方式,保持着生态平衡,维系和改变着世界。(张旭 吕东浩)
编辑: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