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原创
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中国机会
黄浦江畔,潮涌东方。
11月5日至10日,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在上海举行。作为全球独一份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通过持续释放开放红利不断为世界提供公共产品的进博会,已成为中国与世界共享新发展新机遇的主要平台之一。从一展汇世界到一展惠全球,七年来,中国同各方一道把开放的蛋糕做大,把合作的清单拉长,挥写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共赢发展新画卷。
■ 进博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进博会由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提出、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是中国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自2018年首次举办以来,进博会实现了当初“年年办下去”“越办越好”的承诺,不断升级扩容,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今年进博会,整体展览展示面积超过42万平方米,与第一届相比扩大了40%。其中,企业展位面积从第一届的27万平方米扩大至超过36万平方米,增长超1/3;人文交流活动展示面积超过3.2万平方米,是历届之最。152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及政商学界代表约1500人出席本届进博会开幕式;129个国家和地区的3496家展商参展,国别(地区)数和企业数都超过上届,其中186家企业和机构连续七年参展;参展的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297家,创历史新高……一组组亮眼的数字,不仅印证了中国市场及进博会的“磁吸力”,也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强大信心,展现了各方希望通过开放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共同意愿。
此外,本届进博会还进一步支持来自坦桑尼亚、贝宁等最不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参与展销,共有37个最不发达国家参展,获得120多个免费展位。中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助力扩大对最不发达国家单边开放,充分展现出助力各国共同发展的真心实意。
不仅参会的国家、企业越来越多,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也成为进博会的“常客”。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格林斯潘表示,中国举办进博会,以开放的精神让全球企业相互连接、建立伙伴关系,共同构建更加繁荣、互联的全球经济。
■ 增亮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底色
开放,是进博会的核心理念,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携手全球迈向繁荣共生的关键之举。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并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等一系列明确要求。
作为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平台,已连续举办七届的进博会是中国的创举,代表了中国向世界敞开大门的开放态度,恰如习近平主席在首次进博会上所言:进博会“不是中国的独唱,而是各国的大合唱”,“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各国都应该拿出更大勇气,积极推动开放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主动扩大进口,持续放宽市场准入,施行外商投资法,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历届进博会上宣布的一系列开放举措逐步实施,用实际行动和成果证明,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在不确定性困扰世界经济之际,中国这些开放举措对全球投资者意味着广阔发展空间和新商机,更意味着难得的确定性。特别是在国际贸易环境变幻莫测、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进博会连续七年成功举办,既展现出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市场潜力,也为各国提供了一个坦诚交流、寻求合作的机会。比如,多年来,美国企业进博会参展总面积一直排名第一,越来越多美国企业通过参加进博会更加了解和深耕中国市场。
“中国消费市场规模巨大,中产群体量级庞大,美国企业持续看好中国市场发展潜力。”上海美国商会会长郑艺对媒体表示,无论地缘政治如何变化,美国企业都希望长期在华展业。
此外,欧莱雅、沃尔沃汽车、三菱电机、3M公司、路易达孚等大型跨国企业已经早早锁定明年的第八届进博会,成为首批“八年全勤生”。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据报道,按一年计,第七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800.1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0%。事实证明,只有坚持“拉手”而不是“松手”,坚持“拆墙”而不是“筑墙”,坚定不移地坚持走开放发展、互利共赢之路,才能共同做大世界经济的蛋糕。 (本报记者 孙金诚)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