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协商建言
全国政协委员马东平:从产业发展和拓宽就业出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案由:脱贫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工业基本产业链较短,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以文化旅游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培育不足,短时间内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加之近年来疫情和国内外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一些脱贫地区产业生存发展艰难,劳动力市场疲软,农村劳动力就业艰难,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贫人口返贫和边缘人口致贫的风险。
建议:一是脱贫地区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高效现代农牧业。通过国家和市场双向发力,促成东部农业产业化发达地区和欠发达脱贫地区在技术提升和市场营销方面“结对子”,有方向、有目的地形成绿色农产品的国内内循环,再向国际市场进发,促进农牧业快速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
二是积极发展和扶持脱贫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业附加值,提升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加强现代产业园区建设,鼓励新型经营主体立足产业园和产业基地发展规模经营,引导农业科技力量入驻产业园区或对接经营企业,加强科技服务和创新。
三是加快脱贫地区重点景区和旅游风情线升级改造,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节会经济。引导有条件的乡村成立旅游公司,确保村民,尤其是脱贫易致贫户和边缘户能有效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并从中获利。
四是加速脱贫地区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各级政府可以统筹中央转移支付和本级安排资金提升城镇化率,这样在创造出一定数量就业岗位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能减轻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五是继续加大东西部协作,通过资源优势互补,积极推动扶贫车间转型发展为“乡村振兴就业工厂”,扩大车间生产规模,提升管理运营能力,吸纳更多农村家庭劳动力实现就近稳定就业,切实激发群众就业致富内生动力。
六是统筹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空缺岗位要优先安置弱劳力、半劳力和无法外出、尚未就业的脱贫人口。继续加大农村卫生保洁员、防疫员、道路管护员、饮水设施管护员、爱心理发员等农村公益性岗位开发补助政策。对于限制开发的地区生态功能区,加强草原管护公益岗位设置拓展就业岗位。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