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协商建言
全国政协委员吴代赦:尊重就业意愿科学考核就业帮助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案由:近年来,随着我国就业体制的转变和就业方式的变革,逐年递增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颇受关注。中央将稳就业摆在“六稳”工作之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直接面对学生,因此也承担了最直接的毕业生就业压力。就业数据已成为评价高校办学质量的一大指标,在部分地区毕业生就业率甚至作为调整学校教育教学、专业设置、招生指标分配、教师待遇的依据。但经调查,不少大学生未在毕业后马上就业,并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其就业期望与自身评价之间存有差异,希望通过自我提升以达到更加契合就业市场的方式。
据华中师范大学《就业报告》,毕业生就业有明显滞后的趋势,有的正在选择就业单位,有的继续备战考研,有的准备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招录考试,有的准备申请出国(境)深造或工作等。每个人都有规划职业发展的自由,大学生选择毕业后不立即就业的意愿无疑需要尊重。片面追求毕业生高就业率、过度解读就业率数据,影响着决策部门对就业形势的判断。
建议:一是建立大学生求职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数据库,实现求职与引才的精准对接。搭建人才供需结合的桥梁,帮助想就业的大学生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同时也帮助闹“用工荒”的用人单位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及时发现想就业而难就业的大学生,高校、政府、企业和社会多方联动,以实现对就业困难大学生的精准帮扶。
二是在事业单位和公务员招录时,增设对工作经历的要求。若招录出校门就进机关的大学生过多,将影响公务员群体对民生疾苦的感受、对企业运营和生产管理的了解,这不利于国家治理能效的提升和高水平公务员队伍的建设。因此,宜放宽公务员考试对大学生应历届身份的限制,甚至明确有基层就业经历者优先录用,以畅通全社会工作岗位间交流的渠道。
三是考核高校真正想就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对于那些选择全力以赴备考研究生、公务员、事业单位,而不愿意马上就业的毕业生,从就业率考核基数中去除。考核毕业后马上想就业的人员就业率,对就业率过低的学校和专业制定一定的惩戒措施,引导学校和专业优胜劣汰。
四是表彰就业率高的学校和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就业的观念,倡导先就业,经过锻炼,获得进步和成长,然后再择业,实现更好的就业。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