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中国自然资源发展报告(2023)》发布

2024年11月19日 15:59  |  作者:王菡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1月19日电(记者 王菡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日前发布的《中国自然资源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自然资源开发治理迈上新台阶。但与此同时,自然资源治理的挑战与成果并存。

《报告》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首个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自然资源战略发展研究院的系列成果之一。《报告》分析了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以及海洋资源六大自然资源类型的总体发展趋势,包括自然资源数量、质量、结构、效益等方面的时空变化规律,挖掘蕴含在数据变化中的自然资源发展特征。

《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自然资源开发治理迈上新台阶。全国耕地面积连续两年实现净增加,矿产资源自主供应能力有所增强,水资源集约节约水平稳定提升,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持续加大,大气环境治理成效显著,海洋资源利用规模逐步扩大。这些成就不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土地资源方面,我国荒漠化土地治理稳步推进,水土流失面积及侵蚀强度均持续下降。2022年,荒漠化土地治理面积达184.73万公顷,比2021年上升约28%;水土流失面积为265.34万平方千米,相比2011年减少29.57万平方千米。

矿产资源方面,部分矿产自主供应能力有所提升,新能源发展带动部分矿产资源供需双向增长。2023年,我国能源矿产产量均有所增长,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相比2022年分别增长3.40%、2.10%和5.60%。

水资源方面,我国用水效率稳步提升,地表水质量持续改善。2023年,我国用水量平均值为5906.5亿立方米,比2022年降低1.52%;2021-2023年,水质优良的I~III类河流长度占比相比2010-2020年增长23.14%。

生物资源方面,我国生物资源多样性水平提高,森林与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稳中有进。2023年,生物物种达135061种,相比2021年增长17.38%。

气候资源方面,我国光照资源及开发利用水平不断提升,空气质量稳中向好。2022年,总体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主要城市空气质量二级达标天数攀升,全国 31 个主要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303.81天,占全年天数比例为 83.01%。

海洋资源方面,海洋生态系统治理效果显著,海洋资源开发规模逐步扩大。2022年,我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均处于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健康率为29.17%,比2021年增加4.17%。

报告认为,我国自然资源治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是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供需平衡压力依然不减。二是部分地区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生态修复和保护任务繁重,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三是资源利用方式惯性严重,利用效率参差不齐,节约集约水平亟待提升。四是现有的自然资源政策和法规体系不够健全,监管漏洞和执法力度不足现象依然存在。五是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均衡性,决定了资源跨国竞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培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任务仍然艰巨。

为有效应对这些问题与挑战,在未来自然资源治理的工作中,《报告》建议,一是要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供需矛盾。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生态修复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与修复。三是要设立资源利用效率评估体系及集约利用标准,推动绿色生产技术的应用,促进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四是要加强自然资源管理的法治化进程,明确各级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利用大数据和智能技术提高监管效率,强化执法力度。五是要加大对战略性资源的开发与储备,参与全球资源治理机制,推动形成公平、合理的国际资源交易规则,维护国家的资源安全和利益。

编辑: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