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资讯
格桑花在山海之滨绽放!
——青岛市医疗团队实施高原疾病救治助力民族团结
人民政协网11月21日电(记者 陈小艳 通讯员 陈笑蔚) 今年是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1994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随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卫生援藏工作的决定》,青岛市对口支援日喀则市,青岛市市立医院对口支援日喀则桑珠孜区中心医院。1996年至今,医院先后派麻醉科毕燕琳、呼吸科
青岛市立医院援藏专家团队收到藏民的锦旗和哈达
专家们走过泥泞的道路,顶着高原反应的身体,看着漫山遍野盛开的格桑花,他们说:“有志而来,援藏无悔!”
因医疗资源匮乏、设施不够完善导致的较低医疗水平曾常年困扰着日喀则人民。如今,日喀则市卫生健康系统医疗质量大大增强,医院的硬件措施随着一批批援藏的青岛专家医生的到来,有了明显的改善,在专家对当地医生进行培训后,医疗系统实力显著提升,惠及的藏民越来越多。雪域高原上,民族团结之花绽放不息,新的奇迹正在接续上演。
9月23日,由青岛市红十字会募集公益资金支持、联合青岛援藏干部人才组、红十字冠名医疗机构青岛市市立医院发起的“山海相拥 大爱同行——‘高原骨关节病’救治公益项目”,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中心医院开始实施第三批次救治手术。
随着青岛医生组团赴藏手术的事迹在藏区传播开来,越来越多的患者期盼能够得到救治。青岛专家此次来藏的消息在当地不胫而走,许多患者慕名前来。一大早,医院的大厅里坐满了等待的患者,有的甚至提前两个多小时就来到医院。
“他们都说青岛医生手术做得好!”还有4位患者从南木林县赶来参加筛选,原来是在今年6月团队第二次赴藏手术时,一位来自南木林县的患者接受了手术,术后恢复得很好,此后医疗队的事迹在南木县传播开来,一些当地患者也期待能够获得手术机会。
高原上的
“院长!坚持住,我给您拿氧气瓶。”日喀则市地处高原,氧气稀薄,作为主治大夫的青岛市市立医院党委书记、总院长于腾波因为出现了高原反应,身上一直戴着氧气瓶,不停地吸着氧。
“日积月累,这里的气候对藏族同胞的关节有所损伤,还有很多人等着我们救治,我们一步也不能停。”面对着眼前憨厚朴实满眼是渴望的藏族同胞们井然有序地排起了长队,于腾波眼神更加坚定,纵然稀薄的氧气让他头疼难忍,但他治病的手仍稳如磐石。
手术结束后,群众激动地拉着他的手,敬上酥油茶、青稞酒,献上洁白的哈达,向青岛“恩吉拉”(医生)表示谢意。 这些插着氧气管工作的医生,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辫子医生”。
在西藏,骨关节病患者向“恩吉拉”
山东省政协委员、青岛市红十字会党组书记高嵘也多次来到日喀则参与救治活动,他表示,市红会积极践行“实施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调募集资金60余万元,项目团队连续两年三次奔赴西藏,在高原完成了70多台手术,加上此前赴青岛手术的患者,共有逾百位老年藏族同胞圆了“健步梦”。
正在桑珠孜区考察的市委副书记、
“山海相拥 大爱同行——‘高原骨关节病’救治公益项目”实施
一次援藏行,一生援藏情。巍巍珠峰,见证汉藏情深。几乎所有到过西藏的医疗队员都带回了记忆里的格桑花,上面承载的是雪山脚下藏族同胞对团结之花永不凋零的殷切期望。如今,格桑花盛开在山海之滨,把实事办到藏族同胞心坎上,持续擦亮“青岛医疗援藏”品牌,是青岛援藏坚持实干为民的初心和使命。
编辑: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