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报告在COP29现场发布

2024年11月22日 14:23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11月22日电(记者 王菡娟)近日,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组织撰写的《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报告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巴库现场发布。报告梳理近年来中国制定和发布的重要气候政策,盘点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多元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57个良好实践案例,从十个方面总结中国绿色转型经验和低碳技术成果,以期能助力中国的双碳行动和高质量发展,这也为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参考。

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紧迫性摆在人类面前,亟须国际社会共同行动,制定并执行有效的应对策略。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负责任大国,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于2020年9月做出碳达峰碳中和承诺后,政府、企业、公众全社会迅速行动,以抓铁有痕的韧劲推进“双碳”目标,从全球气候治理的积极参与者转型成为重要贡献者和引领者。

为持续追踪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相关进展,自COP28大会在迪拜发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务实行动》报告之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CRAES)和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再度携手,系统梳理了最近一年中国制定和发布的重要气候政策,筛选出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积极践行"双碳"目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实践案例,形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双语报告。

报告盘点认为,2024年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以应对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不断扩大的矛盾,确保生态安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并行不悖。其中《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和《加快构建碳排放双控制度体系工作方案》等尤为重要,进一步确认了中国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和高质量增长的发展方向。

报告认为,加速全面绿色转型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中国率先提出并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占比超过30%,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约15万平方千米。通过十年努力,中国于2024年基本形成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各省区市均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和“三线一单”为基础的分区管控划定。

全面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降低碳排放的另一关键举措。报告指出,近年来,中国大力推动节能增效,推广节约用地技术,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推进回收循环利用。推动企业节能降碳增效,通过设备改造升级,低碳产品设计和研发,实施智慧能源管理,推动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实施余热余能的利用改造,在降低资源消耗的同时,有效减少环境污染。2023年,中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 ,较2012年累计下降约26% 。

科技创新是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报告盘点发现,近年来中国大力研发低碳技术,光伏发电技术快速迭代,风电、水电、核电技术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绿色转型离不开财税政策和金融支撑。报告识别出中国已初步构建涵盖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信托以及碳金融产品在内的多层次绿色金融产品体系。2024年一季度末,绿色贷款余额超30万亿元,同比增长35.1%,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5.9%。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在气候治理中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国际气候治理。报告指出,“非洲光带”项目是中国落实《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的重要举措,能解决至少约5万户非洲无电贫困家庭用电照明,助力非洲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自给等多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协同共进。目前,中方已推动与布隆迪、乍得等5个非洲国家签署“非洲光带”项目合作文件,预计将为近2万户非洲家庭提供用电。2024年以来,中美“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工作组”两次召开会议,就落实《关于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危机的阳光之乡声明》、实施各自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和准备各自2035年NDC展开讨论。

专家期待《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良好实践》报告梳理的良好实践案例,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全面绿色转型带去启示和借鉴。

编辑: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