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时政 动态 原创 国际 热点

首页>要闻>原创

“实数融合”释放“乘数效应”

——​第四届“5G+工业互联网”大会观察

2024年11月23日 10:53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11月19日,在2024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发布2024年“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试点城市名单,南京、武汉、青岛、深圳、苏州、上海、宁波、广州、沈阳、成都上榜首批“10大试点城市”。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表示,将通过试点,引导地方破解“5G+工业互联网”发展面临的真难题和新课题,打造创新驱动、先行先试样板。

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是“5G+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首个国家级大会,已在湖北武汉成功举办四届。习近平总书记给首届大会发来贺信,勉励湖北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贡献。

此后一年一度的大会日益成为5G和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的政策发布厅、实践展示区、交流合作平台、产业推进器和发展风向标。

■ 迈向高质量、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

那么,推进新型工业化要走一条什么样的技术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

“‘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通过它们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智能制造技术,这正是智能制造的核心要义。”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院长周济认为,智能制造将是新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目前国家已将“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的重中之重。今后12年(到2035年)是以“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为关键支撑的“智能制造”核心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工业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在此背景下,近年来,“5G+工业互联网”从初步探索走向深化应用,从外围辅助环节向核心生产环节渗透,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日益凸显。

本届大会上,张云明表示,“5G+工业互联网”正迈向高质量、规模化发展新阶段。全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408.9万个;工业5G模组价格比商用初期下降90%;工业互联网标识服务企业超45万家,注册量突破6000亿个;建设超4000家5G工厂;“5G+工业互联网”全国建设项目数超1.5万个,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有力带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 湖北加快建设“5G+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5G+工业互联网”的赋能作用在湖北有清晰的体现。

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黄金水道万吨巨轮可直达武汉。

在武汉阳逻国际港水铁联运二期项目的中控室,记者看到,通过远程操作方式一个个集装箱被自动化轨道吊精准“抓取”,稳稳地放在无人驾驶的集装箱卡车上,随后集卡车沿着规划路线自动驾驶前行,开启水铁联运的下一个征程。

这里是我国首个内河铁路装卸自动化码头,也是长江中上游第一个智慧集装箱码头。利用5G+光网、视觉识别+激光雷达融合等技术,自动化装卸和运输量占比达到50%,相较人工作业,效率提升超20%。

湖北还是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拥有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光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

11月14日,东风岚图云峰工厂一辆岚图知音下线。这也是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第1000万辆车,这不仅是东风岚图的高光时刻,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荣誉时刻。

走进岚图汽车智造工厂,5G进行全生产要素连接,柔性生产线可以让上千种选配方案的车型进行共线混流生产,一台车在两周时间即可实现从预定到交车。

烽火通信是中国光通信的发源地。在烽火通信光缆数字制造产业园,由于光缆行业客户需求定制化程度高、产品标准化程度低,过去的生产计划排程要依靠人工,效率低、易出错、生产资源浪费较大。如今,经过“5G+工业互联网”的改造,传统模式下4个小时的工作量现在十几秒就可以完成,让结构、指标、需求的“高定制”实现了7-14天的“快交付”,并通过软件算法确保资源利用最大化。

传统行业也被逐步改变。在马应龙药业的5G全连接中药生产线上,5G专网实时传输园区温度、湿度等数据,从辅料处理到配制、灌装、包装一气呵成,全自动生产让产能提升60%以上。这家持续经营了400余年的“老字号”焕发出新的生机。

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忠林介绍说,实数互促、量质并进已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标识。这些年顶住疫情重创走出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经济总量达5.58万亿元。特别是数字经济生机蓬勃,智算、超算等先进算力以及“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综合水平均位居全国第5,数字经济规模预计今年将突破3万亿元,GDP占比接近50%。

在本届大会上,武汉正式获批设立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作为国家级重要核心网络基础设施,将进一步提升武汉城市发展能级,优化中部地区的网络架构和质量;吸引互联网企业资源聚集,打造网络数据和应用资源的集聚中心。

■ 应对挑战 推动产业持续升级

在“5G+工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业内人士也清楚地看到,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挑战和难题。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轮值董事长胡厚崑表示,目前我国工业设备联网率还不高,未超过50%,这是制约我国工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瓶颈性问题。同时,工业本身门类多,应用场景丰富,导致对网络需求有很大差异,很难用一种技术包打天下。再加上技术和产品的厂家不同、协议不同,导致了工业系统间存在封闭割裂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整个行业共同解决。

为此,他提出两条建议:一是要通过工业网络的IP化实现网络互联;二是要分行业制定信息模型和数据制点的标准。“通俗地讲,就是要让不同的设备之间大家都能说‘普通话’,实现数据互通。”

他解释说,目前工业协议“七国八制”,事实上形成了各种数据孤岛,无法满足智能制造对设备交互和协同的需要。因此,华为一直在推动把所有协议都统一到IP上,实现异构工业设备和机器的互联。

在一汽蔚山工厂,双方合作建立一张覆盖冲、焊、涂、装四车间的综合生产网络。通过IP的协议实现了上万个设备的互联,覆盖了百万级的数据采集点,帮助工厂的生产能力提升了15%。同时在行业方面,华为作为电子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已经联合同行的厂商和设备供应商,共同制定了10类设备交互的信息模型和标准,提升不同厂家设备间的适配性和兼容性。

“据我了解,目前机床、电力等行业也在制定相应的信息模型表,我相信通过大家的积极行动,将形成数据互通的大生态,加速行业的数字化进程。”胡厚崑说。

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卿也指出,绿色低碳是制造业转型的必然趋势。但我国还存在不少挑战。例如,在碳排放核算层面,碳核算标准和数据相对短缺;执行层面全产业链重视程度不一,行业内难以协同减碳。他认为,如今,工业互联网为绿色低碳提供了全新的工具和方法。可以通过“赋能”,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实现碳排放、碳资产的实时监测、管控和生产环节的优化。他建议,建立统一的数字碳管理平台,联合各界共同建设“产学研用金”协同创新体系。“希望更多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进来,一方面促进老旧信息系统升级和互联互通,支撑工业、数据畅通流转;另一方面探索5G-A、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重点行业领域的应用实践。”

张云明表示,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制定出台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和“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坚持问题导向、应用牵引,分行业分领域推进5G工厂建设,推广个性化定制、精细化投融资、可视化治理、“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等新模式新业态。 (本报记者 王硕)


编辑:董雨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