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为首都高质量发展 贡献政协力量>协商建言

激活“双奥”遗产,让“体育+”出新出圈又出彩

——北京市政协“继承双奥遗产,推动首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协商座谈会小记

2024年11月25日 14:30 | 作者:洪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1月25日电(记者 洪琳)“北京作为全球唯一举办过夏冬两届奥运会的城市,‘双奥’资源在旅游、文化及其他社会领域的价值正日益彰显。然而,在‘双奥’有形遗产的开发利用与无形遗产的传承弘扬方面,仍有广阔空间待发掘。”11月22日,北京市政协围绕“继承双奥遗产,推动首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召开协商座谈会,各界委员与专家代表齐聚一堂,就丰富体育消费场景、加强“双奥”遗产数字藏品开发、发展体育健康与康复产业等内容建言献策。

微信图片_20241125142906

“双奥”后,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大大提升,城市交通网络得到快速发展。北京市人文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在举办大型赛事活动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谈及如何更好利用“双奥”有形遗产,更好地释放“双奥”遗产长远和持久的效益,北京市政协委员、大兴区教育委员会主任赵建国认为,创新场馆设施赛后利用途径是关键。他举例说,“水立方”变“冰立方”、在鸟巢举办演唱会、首钢大跳台举办首届北京跑酷公开赛等,都是场馆再利用的有益尝试。在保持原有功能的同时,积极开发新赛事、新功能,让“旧场馆”焕发“新生机”。

民盟盟员、北京马拉松协会会长赵福明提出了让体育赛事品牌项目下沉至社区的建议,他希望通过开展胡同跑、公园跑、小区跑以及社区羽毛球联赛、网球联赛等活动,让体育赛事真正走进市民生活,既可以实现“全民健身”目的,又能提高“双奥”场馆利用率。

微信图片_20241125142918

“‘双奥’遗产与city walk结合,可以为北京市民和游客提供一种全新的探索这座城市的方式。”北京大学国家体育产业研究基地秘书长何文义建议,深化对北京体育旅游项目的挖掘,制作“跟着赛事进北京”年度旅行手册、推进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开发类似“环京骑行”等全民体育项目,打造体育特色商圈,推进体商文旅融合发展,让体育项目从专业化走向全民化。

随着数字技术和区块链的崛起,数字藏品(NFT)成为传承“双奥”遗产的新渠道。凭借其独特性和稀缺性,数字藏品能激发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的体育热情,推动体育文化消费。而现有数字藏品互动性不足,其在教育、健身及全球传播方面的潜力尚待挖掘。

为此,九三学社社员,北京化工大学艺术与设计系副主任蒋蕊建议,北京市体育局应携手文旅局、国际奥委会及区块链平台,共推“双奥”主题限量版数字藏品,将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体育内容推向国际市场,提升全球影响力。并开发AR/VR体验,重现奥运经典,结合运动打卡积分系统,鼓励全民参与,增添互动乐趣。

座谈会上,“体育+”作为产业新增长点被多次提及。

北京市政协委员、延庆区体育局局长柳千训认为,应激活“体育+”的无限潜力,持续放大赛事溢出效应。他建议,充分利用首都资源禀赋,提升“中网”“北马”等本土赛事国际影响力,积极引进规模大、知名度高的户外赛事,培育赛事品牌,挖掘体育“+特色小镇”“+旅游”“+文化”等商业模式,以赛事为窗口,吸引全球游客来京体验,让赛事的溢出效应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首都的‘体育+’仍偏重体育+文化、旅游、康养等,体育+健康和康复等产业发展还有很大空间。”北京市政协委员、首都体育学院体医融合创新中心主任张岩建议,为现有场馆资源增加体育健康与康复功能,丰富场馆功能,提升服务品质。依托体育场馆资源,举办具有影响力的体育健康与康复赛事和活动,持续激发体育消费新动能。

“世界上第一座‘双奥之城’是北京一张亮丽的金名片。”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张家明表示,“蛇墩墩”作为奥林匹克历史知识产权再次授权开发的文创产品,不仅展现了奥运的魅力与活力,更是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是“双奥”遗产再利用的典范。体育产业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新动能,要提高认识,充分挖掘体育产业潜力,发挥体育产业发展空间广阔、形式多样的特点,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体育强国贡献首都力量。

编辑: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