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协商议政>协商建言
让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 全国政协常委燕瑛:推进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协同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区域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但在营商环境和创新链产业链方面仍需加强联动。建议——
一、 全力推进营商环境协同优化。一是进一步加强市场经营主体培育,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吸引国内外高端要素集聚。二是加强产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深化三地对接协同机制,提升重点节点城市产业承接能力。三是进一步深化京津冀通关便利化改革。
二、 聚力推进创新链产业链协同。一是充分激活北京创新与数字经济等服务业动能,在京津冀形成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多中心空间格局。二是协同推进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三是抓好三地数字经济顶层规划,推动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链在京津冀协同布局。
■ 全国政协委员赵海兴:支持西部地区科创平台建设
科技创新平台是集聚创新要素、汇聚创新人才和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平台的稀缺,导致创新成果难以形成集聚效应、缺乏高水平科研人才培养土壤和高水平成果产出,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建议——
一、 通过加大对西部地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的投入力度,更新设施、引进人才、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
二、 在科研创新平台改革过程中保留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并继续支持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各省将其作为属地政府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主要任务。
三、 强化多民族区域国家战略储备型实验室建设,支持民族语言信息处理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牢牢掌握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话语权、资源和技术主导权、发展主动权。
■ 全国政协委员陈清霞:大力推进科创产业协同发展
部分城市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中出现产业定位“同质化”、招商“内卷化”、建设“重复化”等现象。要更加重视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强化科创合作、协同发展。建议——
一、 加强顶层设计,统一编制产业协同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不同城市重点聚焦的产业细分赛道和产业链关键环节,降低地方产业赛道同质化竞争。
二、 引导跨区域产业合作,建立成果共享机制。国家有关部门指引、要求地方招商引资政策统一入库,避免地方政府对招商政策过度承诺,形成不良竞争。
三、 探索跨区域的产业基础设施共享模式,鼓励产业用地战略留白。打破园区与园区、园区与高校间的围墙,探索顶层引领科技基础资源及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合作共享的新模式。
编辑:鲁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