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戏剧

原创越剧《君子成忠》讲好宁波商帮“出门人”的故事

2024年12月04日 08:52  |  作者:付裕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2月4日电(记者 付裕)日前,宁波市镇海区海韵艺术团原创越剧《君子成忠》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这部作品受邀参加2024年“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展演”的作品,实现了宁波群众文艺团体创排精品剧目走向全国的突破。

据了解,这是一部聚焦近代“宁波商帮”题材的原创大戏,既再现了宁波商帮先驱叶澄衷(原名叶成忠)的人生传奇,也让观众看到了民间戏剧力量的喷薄涌动。

微信截图_20241204085115

《君子成忠》创排于2021年,“当时,各类戏剧题材竞相喷发,编剧安声另辟蹊径,选择创作一部聚焦本土商业巨子蜕变的题材,有大智慧。”浙江省剧协主席团委员、副秘书长叶志良说。

“一只小舢板,摇向大上海,尽人间风和浪……”贯穿全剧的这一唱段,是近代宁波商帮应时而动、敢拼敢为,谱写“出门人”传奇的艺术缩影。剧中由镇海区剧协主席李锡年饰演的男主人公叶成忠,便是以宁波商帮先驱、镇海庄市人叶澄衷为原型塑造的。叶成忠少时家贫,不得不辍学前往上海当学徒,又驾舢板谋生于黄浦江上,他以诚信起家、艰辛创业,成为宁波商帮早期发迹上海的实业巨子。

在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后召开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因为《君子成忠》这部剧认识了叶澄衷,了解了“出门人”与家乡之间的情感联结,感悟到宁波商帮之于时代的意义。

历史上,叶澄衷晚年念及幼时失学之苦,在上海捐地、出银创办澄衷蒙学堂,又在家乡镇海捐资兴办了叶氏中兴学堂,宁波商帮中的代表人物包玉刚、邵逸夫、赵安中等都曾在中兴学堂接受启蒙教育。

微信截图_20241204085125

“宁波这块热土上的这批商业巨子代表了一种‘浙江精神’,他们吃苦耐劳、勇于拼搏、以诚待人,这是他们得以成功的关键。”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原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吕育忠表示。

“这部剧写出了宁波性格、浙江性格,同时这也是中国性格。”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孙红侠说。

“从后观前,他们是商业巨子,但在当时,他们代表着无数艰难谋生的百姓日常。以叶成忠为代表的‘出门人’,他们的传奇人生带给观众以双重撞击,这既是历史的撞击,也是生命的撞击,让观众看到我们国家在那个时代的艰难处境,令人动容。”青年戏剧评论家、中国艺术报社新闻部副主任郑荣健表示。

越剧《君子成忠》集中表现了叶成忠从15岁别母闯荡到31岁痛别母亲的这段人生历程。“情”是该剧的叙事主基调。

越剧特色鲜明的唱腔魅力将剧中的“情”表达得恰到好处。剧中,李锡年有着尹派特点的唱腔隽永流畅,符合人物深沉、细腻又含蓄的特点;母亲洪氏的扮演者唐瑜婕声线丰富,兼具袁派与王派风格,音色浑厚、扎实;妻子夏儿的扮演者张燕婷抓住了女主人公在不同时期的人物性格转变特点,运用了吕派等多个流派的唱腔,使人物更立体。“从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中,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越剧的艺术魅力。”宁波市镇海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张琳说。

走村串搭台唱戏,是海韵艺术团的日常;登上国家大剧院,却是海韵艺术团的梦想。

从起初只是一群票友聚在一起“小打小闹”,到剧团成立的第三年才真正接到戏……海韵艺术团就是凭借着“剧团演员大都是工作之余兼职”这样的一个“草根”班底,先后排演了《风雪寒梅李三娘》《祥林嫂》《守财奴》《杨乃武与小白菜》等越剧、甬剧经典剧目。虽然平常以排演老戏为主,但是抱着“总要有点自己的东西”的信念,海韵艺术团立志创作自己的原创剧目。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资金就是最大的“拦路虎”。团长卢宏海在镇海经营一家紧固件企业,为创排这出新戏,他自掏腰包为剧组垫资。功夫不负有心人,2021年,《君子成忠》在宁波逸夫剧院完成了首演;2022年,《君子成忠》参加了第五届中国越剧艺术节的展演,入围展演的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15个新创精品剧目,该剧是唯一由民营剧团创作的。

每演出一次,就是一轮精心打磨。“艺无止境,希望海韵艺术团将这部戏打磨成为艺术团的保留剧目,成为民营剧团中的标杆剧目。”浙江省剧协副主席王锦文说。

早在《君子成忠》首次剧本研讨会时,海韵艺术团就邀请了浙江省资深专家出谋划策,并得到了宁波专业戏曲院团的支持。该剧虽由民营剧团打造,但在剧本、唱腔、作曲、舞美、灯光、服装等各个环节都集结了专业越剧主创团队,充分展现了该团越剧男女合演的魅力。剧中人物的插科打诨、见机帮腔、“出门人”的载歌载舞、“洋泾浜”英语的顺口溜表演唱等,也为这部温情戏增添了多样性和生动性。

“这部戏给我很多惊喜与意外,没想到海韵艺术团可以用越剧这么讲故事,更没想到可以讲好这个镇海本土的故事。”宁波市镇海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余利军说。

“宁波的文化发展不能少了民营院团,院团经营者也不能满足于老演老戏、老戏老演,《君子成忠》登上国家大剧院,带来了全新的舞台实践,无论对于海韵艺术团还是其他民营院团来说,都具有特别的意义。”原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所长朱为总表示。

近年来,海韵艺术团坚持“年轻化、专业化、多元化”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拥有高素质、专业度高的演员,是名副其实的“青春派”剧团。正如以叶澄衷为代表的宁波商帮“出门人”一样,海韵艺术团一直在不断打磨自身专业度,守传统、谋发展。

“海韵艺术团是镇海的一张文化名片。”浙江省民营文艺院团协会会长尚文波认为,从生计就业来看,每一个民营剧团背后都是数十上百个家庭,从戏曲的传承来看,民营剧团是戏曲艺术的毛细血管,也是戏曲艺术传承传播强有力的力量。“民营剧团是‘草根’的,同时也是专业的,要提高自我要求,为戏曲传承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编辑: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