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林散之题款“耳”字由来

2024年12月04日 11:20  |  作者:石佳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林散之自幼与艺术结缘,3岁便爱在案头涂鸦,5岁就能对物写生、塑泥人,天赋尽显。可命运弄人,中耳炎让他左耳微聋,这一遗疾伴随终生。

43岁那年春天,林散之去和县拜访好友谷沆如,未遇后被刁遁庵邀至家中。小院里紫藤花开得正盛,二人在花下煮茶对饮,谈起日军入侵带来的灾难,满是忧国忧民之情。到了冬天,他再次来到和县住进谷沆如家,在灯下读沆如所藏的《河村集》,还作长句书于其后。那时,他书画署名已出现“散之”“林散之”“乌江林散之左耳”等,常用“散之”印章,“左耳”似乎开始融入他的署名习惯中。

43岁那年秋天,林散之游历狮子岭、惠济寺。也是这个秋天,他在芜湖柳春园一处尘封书房内得到吕留良虫蛀砚,此砚后藏于“林散之书画陈列馆”。这期间,他书画署名越发多样,像“散之”“林散之”“林散之左耳”“左耳”“散之左耳”都有,还自刻“左耳”印章,往后时常使用。

有一回,启功好奇地问林散之,为何题款常用“耳”字。林散之风趣作答,说自己左耳听不见,这毛病跟随自己多年,是抹不去的印记,便想着体现在题款里了。启功也幽默回应,称哪天自己耳朵听不见了,也要叫“启耳”呢。

林散之把“耳”字融入题款,不仅是因身体这一特征,更是他对生活的坦然接纳。那左耳微聋的经历,虽算遗憾,却也成了独特标识。他以豁达心态面对,让这段经历化作艺术署名中的别样元素,使之更具个人色彩与故事性。

从最初不经意地融入,到后来多样署名中频繁出现,“耳”字背后是他一生的起伏,是艺术与生活交织的印记,承载着他的过往、性情,也见证了他那份面对生活磨难时的风趣与豁达,在书画世界留下了这令人回味的小插曲。(石佳峰)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