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2024年第四期 2024年第三期 2024年第二期 2024年第一期 2023年第六期 2023年第五期 2023年第四期 2023年第三期 2023年第二期 2023年第一期

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4年第五期

“绿水青山 美丽家园—中国国家画院典藏山水画展”前言

2024年12月05日 19:37  |  作者:画界  |  来源:《画界》2024年9月第5期 分享到: 

泱泱中华,山高水长,万象峥嵘。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山水”一词的意涵远超自然风物景观,具有可游历、可栖居、可载道、可畅神之功能,在悠久的历史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象征。

画界24年5期-145

岩底听瀑(国画)/何海霞 

中国山水画蒙养于自然,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独特产物。千余年来,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人观照自然与生命的一种重要方式,承载着中国智慧和哲思,以鲜明的文化品格、谨严的法度、完备的技法、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成就,并参与了中华民族艺术精神和人文气象的建构,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生命力。

画界24年5期-147

衡阳雁去(国画)/亚 明

中国山水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一代又一代艺术家致力于山水画的传承与创新,从展子虔的《游春图》到如纪念碑般巍峨的范宽《溪山行旅图》和以绚丽色彩与工细笔致表现祖国锦绣河山的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从南宋马远、夏圭的院体山水,到元代黄公望、吴镇、倪瓒等的文人山水,再到明代沈、文、唐、仇如抒情曲般优美的林泉小景,清代四僧的个性化创作等等,中国山水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趣味。20世纪以来,山水画在西学东渐的风潮中不断变革,在经历了“引用”“复古”“革新”“折中”“融合”几番此消彼长后,艺术家坚定地回归中华文脉,以笔墨随时代之变,用丹青应人民之呼,藉山水之体载民族之魂,在为祖国山河立传的创作实践中,开拓出新的道路,为中国山水画的传承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时代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已然融入艺术创作之中,艺术家对自然的理解进一步拓展至对生态环境、人类未来的观照与思考。从古代的青绿山水到如今的绿水青山,山水画创作已成为新时代艺术家投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

画界24年5期-146

山水册之二(国画)/秦岭云

展览聚焦经典院藏山水画,遴选中国国家画院藏精品百余件,包括李可染、刘海粟、陆俨少、黎雄才、关山月、何海霞、张仃、吴冠中等20世纪艺术大家的经典山水画名作,艺苑掇英,荟萃一堂。

本次展览策划以中国国家画院的历史为基点,以多样的创作理念为辐射,以山水之美为纽带,构建出展览的整体格局。从创作理念出发,展览分为三个单元,第一单元“万景写照,山河立传”,以师法自然造化的写生求索之路为主线;第二单元“借古开今,培根铸魂”,展现了以古为新不变其宗的守正创新践行之路;第三单元“极目东西,时代新象”,呈现了融汇中西、广取博收的开拓创新之路。三种理念,三条路线,彼此碰撞、交织、融汇,勾勒出画院建院初期山水画创作探索的多元图谱,进而由小见大、从局部窥整体,折射出中国山水画现代化转型的历程,展示了20世纪画院山水画创研取得的辉煌成就。

画界24年5期-148

大江东去(国画)/周韶华 

藻鉴妙笔写风骨,时代墨彩绘山河。中国国家画院作为国家级艺术创作与学术研究机构,肩负着引领当代学术发展、弘扬传统与时代精神的重任。本次展览入选2024年文化和旅游部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是活化典藏、服务学术、推进藏品高质量利用的重要实践。

2024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本次展览汇聚中国国家画院经典院藏,以珍品传递真意,希望藉此展览为观众搭建起一座桥梁,更深刻地理解老一辈艺术家们对祖国至诚至深的爱,为祖国山河立传的使命担当,以及他们创作的智慧和敢于创新的勇气,坚定文化自信,担当起新的文化使命,砥砺奋发,注赤子深情于丹青妙手,以传统为源、以自然为师、以创新为径,将自然景象、东方意象、个人心象与时代气象凝为盛世经典,共同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画界24年5期-149

水村图(国画)/陆俨少 


第一单元   万景写照  山河立传

“为祖国山河立传”是画院首任院长李可染先生提出的艺术理念,明确指出了“为谁画”和“画什么”的创作导向,代表了饱含家国情怀的老一辈艺术家的至高价值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表现新山河、新面貌、新发展成为中国画现代化转型的时代课题。以李可染、张仃为代表的山水画家开辟出一条以对景写生拓宽传统山水画的新路径,携笔壮游,登山临水,真实而深入地感受客观世界,游历山水,师法造化,搜妙图真,集意象于笔端,融时代之精神,写自然之气象万千。

立定青山,丰碑永铸,可贵者胆,所要者魂。泱泱中华的万里河山滋养出丰富的笔墨,一代又一代的画家以崇高的文化使命感上下求索,出入传统、学究天人、笔参造化,创造了生机盎然的时代山水新貌。

画界24年5期-150

画黄岳晴云图(国画)/宋文治

第二单元   借古开今  培根铸魂

“借古开今”一词最早出现于石涛《画语录》中,山水画之“古”既包括外在形式语言的古法,也包括内在精神追求的古意。山水画的“古”与“今”在不断地转化和积淀。

本单元聚焦于山水画传承之路,千百年来,中国山水画在哲学思想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嬗变,其悠久、完整、延续性为世界艺术史所罕见。20世纪中国山水画经历了从“疑古”“变古”到“怀古”的激变,伴随着艺术价值的找寻和文化身份的认同,山水画创作向着本土文脉回归,不断完善自身的价值品评体系。

老一辈画家为传承古法付出不懈的努力,以最大的功力究其本源,习古代经典,师古而不泥古,锤炼笔墨、取精存真、博观约取,探索山水画的多样表达。望今思古,以古意写今之万象;又以古开今,使传统焕发时代的光芒。

画界24年5期-151

瀑 布(国画)/张 仃 

第三单元   极目东西  时代新象

20世纪中国山水画发展离不开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西学东渐风潮介入近代中国文化的变革,西方艺术观念和形式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美术的发展变革。对于中国画而言,东西方艺术的相遇既是挑战也是良机,时代浪潮给予了传统山水画更为开阔的发展空间,本单元展现了山水画家融汇东西的创新之路。

未标题-1

松风峪(国画)/赖少其 

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碰撞中,艺术家们钩沉索隐,不断寻找定位与方向。一方面充分尊重和理解西方艺术,有机借鉴西画的理念和方法;另一方面加深对于民族文化和传统文脉的再思考,坚守中华传统文化之源。他们以敏锐的时代触觉、广博的艺术视野、开放的创作思路大胆探索:在理念上,或引西润中,或中西融合;在风格上,或学习西画写实技法,或借鉴西方表现主义的语言,或吸收平面构成因素,或尝试材料肌理效果,通过多样的探索回应时代的新需求,使得传统绘画焕发蓬勃生机,成就了兼具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山水新象。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供稿)

责任编辑:张月霞

画界24年5期-155

无 题(国画)/卢 沉 

画界24年5期-153

山 水(国画)/黎雄才

未标题-1

2

3


编辑:画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