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艺文
赤心澳氹书忠诚
——我眼中的吴志良先生,兼评新实证主义散文《遇见》
不久前邂逅于《澳门日报》文学版作者飨宴活动后,笔者开始关注吴志良先生。
深夜,就着南国秋雨打窗棂时现金声玉振鼓盈耳的音韵,展读吴志良先生和他最新发表于《人民文学》的万字长卷散文《遇见》,被他沉雄老辣的文笔、深邃
南国澳门响当当的优秀传统文化的
先圣曰“君子怀德”。《论语》中的这句名言,说的是君子之道乃利人利他利天下,同时,君子之德风,来自于他的涵养修为,来自于博爱与善舍。宿命一点儿,君子以德性承受天命,苍天总是依据一个自然人的德性水平来安排其社会地位的。
笔者引述孔老夫子名句比照吴先生,理由有二。
首先,他把自身追寻的理想看成一项光荣使命。吴先生是一位勤奋耕耘赤诚付出服务于澳门社会,而从不索取的人。回眸数十年前北外的大学时光,置身知识的海洋,全身心钻研求证学问,学业有成时怀揣知识分子梦想进一步赴南欧深造,完成了自己人生的最初积淀。光阴荏苒,日月递嬗,终于有一天带领澳门文化艺术方面军的时候,面对沉甸甸的工作责任,他思忖着怎样
人尽皆知澳门基金会在特别行政区的作用。吴先生肩挑的是基金会主席的重担,也是知识分子理想人格。当然,他还有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澳门学者同盟创会主席、澳门历史文化工作委员会主席等诸多职务。谁也不会怀疑,这些带着“文化”元素的职
这只是澳门基金会发展过程中无数成就的缩影。基金会多年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的井喷式作为,一再吸引世人乃至全球的目光。凡到过澳门的
其次,吴志良先生是一位怀揣家国深具大爱的时代鼓手。马克思曾说过,劳动是光荣的。吴志良先生对澳氹濠境
拥有家国理想和人格精神的吴志良先生,他的个性人格究竟是怎样炼成的?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十数次走进位于塔石广场的中央图书馆,林立成行的书架上,随手一抓,就拿到了最少10多册他的著述。笔者震惊:平素里工作繁忙的他,竟会有这么丰硕的文字成果。其中奥妙
时间回到他当年怀揣理想初来澳门工作的时候。深度浸淫东西方文化的吴志良先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很快找到自己发展前行的路径,一门心思投入再投入,把一腔家国情怀倾注在本职工作岗位上。澳门知识精英界知道,吴志良先生身体力行,亲自站在澳门文化艺术对外大宣介前台,实实在在推动澳门成为东西方文明互鉴交融的范本,几乎所有相关活动都有他的身影。这中间的辛苦完全可以想见。笔者努力想象吴志良先生从来不知疲倦业余时间挑灯夜战钻研求证学问的情景。吴志良先生有葡语背景,欧洲文明的精髓包括葡语国家的文化,
回头再说说他最新发表于《人民文学》2024年10月号的散文《遇见》。
笔者相信这部作品任谁遇见都会眼前一亮。
王国维曾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
之前在澳门中央图书馆,也见到一些公开文本介绍说他是历史政治制度和语言文字方面的学术专家。当全面了解作者后,就彻悟原来做起文学这活计来,他也得心应手,文笔也同样自然,大方典雅!这也就诠释了《遇见》这部作品一时间洛阳纸贵被文学界和大众追捧的缘由。
非常巧合的是,北京一位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的兄长,得知笔者公派南国工作,立即推荐了《遇见》一作的网上链接,嘱笔者好好读读,以对东西方文明拥抱于澳门数百年打开解读的窗口。笔者赶紧第一时间回他,吴先生日前刚刚也推来了关于这个作品的链接,已专门到外网计算机上下载打印出来,正品读学习呢。的确,笔者本人从吴先生工余对澳门优秀传统文化播扬倾注的心血中,看到了岁月衍进中的澳门,也看到了东西方文明碰撞聚合诞生的新躯体—— 一部人文历史交集的东西方互动长卷。对于作品《遇见》,作为普通读者,笔者更看中的是字里行间传达出的人文气息。作者将发生于澳门最具代表性的东西方人物相互间思想的碰撞,
超过万字的历史题材实证散文《遇见》,展现了从历史纵深处走出的一个鲜活立体的澳门具象。作品结构的严谨,布局的得体,写本的新颖,人物叙事以及在时间节点上的环环紧扣,无不营造出写作形式独特和洋洋大观的
笔者反复咀嚼揣摩,用心扒梳,发现作者仅援引的文献和诗词作品就有70处,这些先贤留下的经典文献和诗词作品,组成了澳门历史的纬线,成为历史切面上跳荡的珍珠。如从开篇引述澳门观音堂(又名普济禅院)诗碑序言“抚烟霞之变幻,慨邦国之兴废”,到利玛窦与汤显祖新奇而各自对对方充满疑窦的思想碰撞;从出洋学西方之长技而返国效力的容闳,到康有为、梁启超发挥澳门“近内地,通海外”优势,创办《新知报》开启民智唤起民族精神的行动;从孙中山与飞南第之间传递人性光辉和朴素深挚人文情怀的伟大友谊,到共和国成立日濠江中学,杜岚带学生升起的五星红旗等等,一幕幕历史人物事件,让人感慨万千,扼腕叹息,泪湿襟衫。又如以时间顺序延展出的经线,自1511年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并始伸欲望于广州沿海,1513年葡萄牙人欧维士率船队抵达珠江口要求登陆贸易,1517年佛郎机夷人突入东莞,1520年葡萄牙使节皮萊资在广州学习中国礼仪后获准赴京城,1556年葡商索萨致信路易斯亲王经过3年不懈努力,葡人获准可在广州外海濠境等岛屿公开互市甚至“入城贸易”……1839年林则徐巡阅澳门,1898年清政府内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祭出血腥残忍,扑灭戊戌变法,1921年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拟聘飞南第做顾问,1987年《中葡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零时《义勇军进行曲》中五星红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徐徐升起,以时间为顺序密集铺陈了足足29个历史事件之多。这桩桩件件史实的具体
笔者是被加上“序曲”“尾声”一共8个部分的全文梯次递进吸引的。文章开局借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的叙事牵引法,将读者迅速带进故事情境,显出不同凡响。如文章主体部分的9位人物,在波澜起伏大时代的人生际遇,历史巧合地必然“遇见”,最终佐证并归于东西文明交流交融互证互鉴相得益彰的主题,且以孤瞰全球的人文景观,屹立于香山澳,成为熙来攘往者仰望的高标。
笔者感到作者的这部万字长卷散文,其实是在走探索新实证主义的写作之路,这对于文学百花园的繁盛,意义是很大的。恍然觉知这一路走来,作者学贯中西的语言文字天赋和人文学术研究精神,于本次写作时是派上了用场的。
笔者在想,澳门何其幸哉,遇见了一位温良敦厚、聪慧敏行的苦行僧、传道士!笔者还想,在当下或者未来的某一天,声名鹊起的澳门某所大学会成立一门显学,一门研究当代文化的学系。因为有将等身著作供奉于大众
复又想起先
编辑: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