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4年第六期
“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
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莫高窟集建筑、彩塑、壁画艺术于一身,是中国规模最大、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相对完好的历史遗迹之一,被誉为 “世界最长的沙漠画廊”和“墙壁上的文化艺术博物馆”。
唐 都督夫人礼佛图 第130窟(临摹)/段文杰
由敦煌研究院和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主办的“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于 9 月 20 日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开展,汇集敦煌研究院馆藏展品共计168件套,多件重量级国宝文物首次亮相上海,是有史以来敦煌文化艺术展品在上海最全面、最多样的展出。
西魏 第285窟(复制)
“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是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与敦煌研究院共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为 2024 年第 35 届上海旅游节导入的重要文化项目,更是我们溯源历史、寻脉中华的“文化自信”大展。
唐 第45窟内景(复制)
敦煌研究院是国家设立的负责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管理的综合性研究型事业单位。前身是 1944年成立的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自2017年起,敦煌研究院还负责天水麦积山石窟、永靖炳灵寺石窟、瓜州榆林窟、敦煌西千佛洞、庆阳北石窟寺的管理。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形成了“一院六地”的管理和运行格局,发展成为我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围最广的文博管理机构,在国内外具有相当影响力的遗址博物馆、敦煌学研究实体、古代壁画与土址保护科研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八十年的不懈奋斗,为把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国际敦煌学研究的高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宋 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图(复制)
“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立足挖掘和展示敦煌文化中的精髓展品和深度内涵,特设 4 个单元,由表及里给观众提供亲身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机。
第一个单元“丝路·敦煌”,从张骞“凿空西域”、各国商人“互通有无”开始,多元文化的汇聚,让敦煌这朵戈壁之花盛放,让阳关玉门关千古传唱,让莫高佛国成为心灵驿站、丝路明珠。
唐 第45窟(复制)(局部)
第二单元“石窟·净土”,是本次大展的重头戏。复刻敦煌极具代表性的 6 个经典石窟,包括第 3 窟、第 17 窟、第 45 窟、第 158 窟、第 285 窟、第 320 窟,让观众能够“身体在上海,眼睛在敦煌”,身临其境地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
第三单元“遇见·藏经洞”展示“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莫高窟第“17”窟藏经洞,这个20世纪人类文化史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它的发现与文物流散,以及我们今天为文物数字回归做的努力。
西魏 飞天 第285窟(临摹)
第四单元“坚守·传承”。主要展示几代莫高窟人“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展示敦煌石窟保护工作从“看守式保护—抢救性保护—科学性保护—预防性保护”的发展历程。
唐 第194窟 天王立像-1(复制)
其中,敦煌研究院馆藏文物中体积最大的《北凉石塔》,见证敦煌文化包容互鉴的莫高窟六字真言碑,证实记录莫高窟开凿时间的《圣历碑》,入选国家宝藏的《归义军衙府酒破历》,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北魏刺绣佛像供养人,均为上海首展。还有国家文物保护项目《藏经洞》数字回归成果最大规模全球首展。
唐 第328窟 供养菩萨像-2(复制)
本次大展中原窟复刻的敦煌石窟群,包括被称为“融汇多元的万神殿”的西魏第285窟、“精美塑像馆”盛唐第45窟、被常书鸿先生称为“最美飞天”的盛唐第320窟、“最美的涅槃佛”中唐第158窟、“描绘入微的千手千眼观音”元代第3窟和“打开中世纪世界历史的钥匙”的第17窟。
唐 金刚力士像(复制)
大展还呈现6件价值珍贵“藏经洞遗书”原件及其复制品。1900年敦煌藏经洞(现莫高窟第17号窟)发现了汉文、藏文、回鹘文、粟特文、梵文、于阗文、吐火罗文等多早的纸质抄本历日《太平真君十一年、十二年历日》,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围棋论著《棋经一卷》,我国最早的由国家颁布具有药典性质的药学著作《新修本草》,中国最早的水利法典《开元水部式》。
西夏 榆林窟第3窟普贤变(复制)
“何以敦煌”敦煌艺术大展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聚焦“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的文化、艺术、历史,以“文物+复刻经典洞窟+壁画彩塑”的形式,从敦煌研究院调集大批极具代表性、极具稀缺性的一二级珍贵文物及历代专家临本,包括禁止出境文物,多件首次赴沪展出文物,并复刻莫高窟经典石窟群,实现了观众身临其境的“在上海,看敦煌”,是“展品类别多样,展出规模庞大,展示内容稀缺”的年度敦煌艺术代表性大展。
责任编辑:杨文军
编辑:画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