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画界杂志>2024年第六期
革命的木刻——赵延年版画艺术余论
赵延年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张漾兮、张怀江、赵宗藻并称浙江版画四大家。值赵延年诞辰百年全面回顾赵延年百年艺术成就之际,我们得以有机会深入了解这位版画先驱,并从中汲取经验和启示。赵延年的艺术创作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时代变迁特征,反映了他作为版画艺术家对时代的洞察与思考。本文对赵延年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艺术人生与创作经历进行补充与拓展性论述,以期使读者对赵延年有更为深入的认识,也以此向版画前辈先贤致敬。
赵延年(1924—2014年),作为出生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的老一辈版画家,他经历了将近百年间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变革。其版画创作的艺术之路,更是与时代的洪流紧密交融。
红旗不倒(版画)48×40cm 1959年 /赵延年
木刻版画是以刀在木板面上雕刻或蚀刻后印刷出来的图画,具有创作材料简单、印刷复制性强的特点,适应了进步青年表达不满情绪与爱国热情的时代需求。鲁迅先生认为,“新的木刻是刚健分明,是新的青年的艺术,是好的大众的艺术。”他推介西方版画艺术,开办“木刻讲习会”,扶持木刻社团,倡导新兴木刻运动,身体力行地投身版画事业当中,被中国版画家亲切的尊为导师。赵延年是深受鲁迅先生精神影响以及其著作教诲的第二代木刻版画家。抗日战争爆发后,赵延年亲身经历了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他在回忆中曾提到:“上海爆发抗日战争后,经常看到空中飞机交战,听到炮弹从头顶呼啸飞过,只见租界外四周一片火海,不久上海沦陷”。当他看到杂志上所刊的反映抗日现实生活的木刻作品时,顿时被这一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所触动。“我原来喜欢画风景,画静物,画人体,看到木刻作品后,感受到国家与个人的关系。我觉得画画不能那样,就走向木刻。”为了传递与唤醒民众的爱国情绪与民族自尊心,宣传号召全民共同抗日,赵延年和友人于1939年组织成立“铁流漫画木刻研究会”,开始散发传单、绘制抗日救国宣传画,他的处女作《读》(1939)应运而生,开启了他和新兴木刻共同成长的道路,从此活跃在抗战版画运动一线。
逐 日(版画)40×56cm 1992年 /赵延年
1942年2月,赵延年与陆无涯等三人,共同组成战地写生队,赴长沙作战地写生。这些速写作品后来在长沙、桂林、韶关等地巡回展览,又在赵延年于赣州举办的个人“战地写生展”中展出,极大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后来,赵延年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的黑白木刻版画作品《负木者》(1944),入选“抗战八年木刻展”,并被编入《抗战八年木刻选》画册,他也被誉为“我国木刻界最年轻的奇才”,时年20岁。虽然赵延年创作《负木者》时,作品反映的思想内容还不够深刻,运用的艺术语言也不够成熟,从中还可以窥见受苏联早期木刻影响的痕迹,创作上还未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但作品所得到的认可,让当时因时局动荡和家庭变故而彷徨的赵延年再次增添了创作的激情,促使版画创作成为他坚持一生的事业。
抗 议(版画)38×49cm 1956年 /赵延年
陈池瑜曾高度评价新兴木刻运动,他说 “新兴木刻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独特的表现形式与现实主义精神完美结合的艺术品”。也正因如此,版画被看作是20世纪上半叶最能体现中国革命的艺术形式。赵延年创作的《抢米》(1947)就是新兴木刻成果的代表性作品之一。由于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和物资匮乏,导致当时粮食价格攀升,一般居民尤其是贫民经常处于饥饿的状态,甚至很多人被饿死,一些饥饿的百姓为求活命被迫抢米,国民党统治区发生了大规模的抢米风潮。赵延年用刻刀记录下了这一场面,画面中出现的主要是百姓们的背影,他们的身体拥挤着、探手向前争相抢购,甚至有两人踩踏跳跃于人群之上;店铺门口木板东倒西歪,烘托出场面汹涌而混乱的氛围。艺术家通过人物动势和刻划线条的方向,将视觉重点聚焦向画面左上角被愤怒的民众砸开了店门的米店,强化了情景张力,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疾苦。从该作品可以看出,赵延年在创作上已经逐渐脱离了欧洲版画的程式化,形成了生动鲜明的个人风格;作品思想内涵方面上升到对于旧社会的批判与思考,发挥了版画在革命启蒙、呼唤救亡、揭露黑暗、鼓舞战斗、歌颂光明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赵延年作为在新兴木刻运动影响下成长起来的版画家,他继承了鲁迅“当革命之时,版画用之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 的革命传统,还于解放战争初期加入中华全国木刻协会为人民大众服务,同郑野夫、杨可扬等人刻制传单,揭露社会黑暗,歌颂和平民主,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做出过一定的历史贡献。
离 家(版画)45×29.5cm 1956年 /赵延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由新民主主义逐渐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进入和平发展阶段,适应新的时代需求,版画的历史使命和审美风格也随之发生转变。在人才培养上,1954年版画与油画、中国画正式进入高等艺术学院教育体系。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率先开设版画专业,版画创作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版画创作研究进入富有学术探索性的阶段,并在现实生活与艺术真实、本体语言特征等方面引发理论争鸣。在创作导向上,如果说过去黑白木刻意在批判现实,揭露黑暗,那么新中国成立后如何通过版画表现人民当家作主就成了最富有时代特征的命题。对此,许多版画家大胆尝试,以乡村生活表现劳动人民的质朴,以青年形象展现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探求版画的本土化,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表现出新中国版画家在审美取向和价值观念上的新追求。赵延年和其他版画家一样,脱去了战斗精神的艺术表达,在新时代中将形式与内容相结合,进行主要以记录祖国现状、歌颂新生活为主题的艺术创作。他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创作的版画作品《和时间赛跑》(1954),其画面在整体的暗色调中留下几处白色的光点,细细看去亮点周围都是正在忙碌的工人与车辆,以醒目的明暗对比营造出劳动者日夜不停歇的火热工业建设场景,展现出新中国经济建设高潮中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热情;《办嫁妆》(1954)是赵延年在新年画运动中的重要作品之一,灵动写实的人物刻画将人们的喜悦神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刀法上,作者使用大量细密的线条形成了丰富的光影效果,更加烘托了在喜事来临前筹备嫁妆这一充满生活气息的场面的幸福氛围,反映了社会进步和国家经济发展给农村生活带来的变迁与进步,也为我国传统婚嫁习俗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记录。
抢 米(版画)27.5×26cm 1947年 /赵延年
赵延年曾在回忆中谈及鲁迅,他自言曾在14岁时看到同学常携带一本烫印着《鲁迅全集》字样的厚书,虽不知书中内容,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在鲁迅逝世20周年之际,赵延年作为上海美协的专职创作干部参与到筹建鲁迅纪念馆的创作活动中,在这次创作活动中,专程的考察与研究让他对鲁迅先生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创作了《抗议》(1956)《离家》(1956)等与鲁迅相关的版画。次年,赵延年从上海《华东画报》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任教。任教期间赵延年一方面纪念为革命牺牲的英烈,热情讴歌社会主义新中国,创作有《红旗不倒》(1959)《心里话》(1965)《征途》(1979)等作品。另一方面,他开始为《风波》《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鲁迅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陆续创作插图。
作为版画界公认的新兴木刻运动导师,鲁迅先生深受版画家们敬仰,他们纷纷以鲁迅形象为原型开展创作,较为知名的作品有曹白于1935年创作的《鲁迅像》、力群于1936年创作的《鲁迅像》、黄新波于1936年创作的《鲁迅遗容》等。在众多同题材作品中,赵延年于1961年所刻《鲁迅像》受到了鲁迅追随者最为广泛的认同,被认为是鲜活的、有力量的。这幅《鲁迅像》刀法大胆简洁,线条硬挺有力,黑白对比鲜明,用充满力之美的视觉语言以形写神,活现出鲁迅在其所处的历史时期“横眉冷对千夫指”抗击黑暗的“硬骨头”形象。
对于赵延年在“其他版画家转向创作抒情风景和小品时,依然恪守版画传统,注重艺术提炼,追求主题的神圣和审美的崇高境界”,李允经在《中国现代版画史》一书中用“在中国版画史上具有黑白木刻大师的地位”来评价他。赵延年的创作以塑造人物艺术形象为主要题材,坚持求真写实的艺术特点,同时融入个人的情感与认识,将艺术创作融入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建设中。20世纪70年代后,赵延年的鲁迅题材艺术创作从鲁迅形象进一步延申至鲁迅文学,深入探求鲁迅精神内涵,对鲁迅小说和散文进行插图刻制,《阿Q正传》木刻插图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小说里鲁迅对于阿Q的外貌描写并不具体,为了塑造阿Q的人物形象,赵延年花半个多月的时间前往绍兴的田间地头进行写生,积累了大量的真实人物形象速写,并对原著反复揣摩,结合人物性格特点对形象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处理,使创作贴近精神内涵而又真切感人,牢牢把握人物的“形”与“神”,成功凸显了阿Q鲜活的形象特点。在雕刻技法上,他使用了大刀阔斧的平刀突出黑白版画的视觉冲击力与张力,又在细节处使用点与线进行丰富,利用光与影、虚与实,在形成强烈对比效果的同时使画面具有回味与想象的意蕴。这一阶段赵延年的版画坚持以鲁迅“捏刀向木,直刻下去”的创作理论为指导,并创造出一整套独具风格的大平刀刻法,将“自己的艺术语言融合进去,使之成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艺术作品”。
赵延年先后为鲁迅创作有《抗议》(原题是《1933年鲁迅到德国领事馆递交抗议书》)、《离家》(原题是《鲁迅离家赴南京》)、《鲁迅像》(原题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以及《阿Q正传》《狂人日记》《离婚》《死》《祝福》等鲁迅文学作品插图,与鲁迅相关的版画作品近200幅,占全部版画创作的四分之一。这也使得赵延年成为20世纪50年代杰出的有代表性的版画家。
回望赵延年的艺术人生及其所处的时代,无论是宣传抗日,还是在战地写生,亦或是为鲁迅文学绘制插图,他都很好地将新兴木刻运动的斗争精神融入其中,在创作实践中继承并发扬鲁迅“版画是大众的,版画是战斗的”文艺思想。正如他所言,“艺术作品只有和时代脉搏紧紧相连,才有它真正的生命力。”毫不夸张地说,赵延年是新兴木刻运动中战斗力最为持久、战斗精神最为坚毅的斗士。
(段晓东就职于浙江省美术馆,崔圆珺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霞
编辑:画界 邢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