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态>资讯
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与实践论坛在济南召开人民政协网济南12月9日电(记者 王菡娟)12月8日上午,第三届黄河发展论坛暨第八届鲁青论坛在山东济南举办。由山东大学黄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与机制文科实验室承办的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与实践分论坛于当天下午举办,来自国家部委有关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等单位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展开讨论,助力黄河流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生态文明建设教研室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曾贤刚在题为“生态产权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影响机制”的报告中强调明晰生态产权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前提条件,生态产权的完整性与安全性提高有利于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提升,有助于保障居民的生计资本,进而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公平性,而产权分割导致的生态系统破碎化对生态系统完整性产生负面影响。由此,他提出进一步明晰产权、创新权能,提高产权制度运行和产权流转的效率,促进优质生态产品供需匹配,均衡分配环境权益等建议。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靳乐山介绍,黄河流域已经建立了川甘、宁蒙、陕晋蒙、豫鲁之间5个流域上下游之间的补偿机制,水质有了明显改善,这种机制对区域省份的激励作用开始进入平台期。为了进一步鼓励上下游协同发展,激励上游地区建立保护流域长效机制,黄河流域可以探索建立全流域一体化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构建统一的资金池,使资金来源多样化,使保护流域服务贡献大的省份得到更大补偿资金配额,为市场化、多元化补偿,以及为纵向补偿的纳入创造条件。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李双成表示,生态碳汇产品开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生态系统工程,涉及到自然系统、社会经济系统以及政策工具等多个方面。深入研究生态系统碳汇的时空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经济属性和政策工具,能够为生态碳汇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要通过科学开发和管理,推动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保护和利用,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
山东大学教授、黄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与机制研究文科实验室主任张林波作题为“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流化实践与展望”的报告。他指出我国着力部署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举措就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流化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仍存在多方面的堵点和制约。面向新发展阶段,要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学科建设,培育生态产品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考核机制,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横向贯通的高效推进机制,讲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中国故事,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生态文明中国模式与示范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刘锦涛指出生态产品作为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资源和服务,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关键要素。绿色金融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打破生态产品价值流通的瓶颈,降低资金成本,促进生态产品的市场化运作。不断完善的绿色金融体系能够通过金融创新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赋能,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山东大学黄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中心讲师吴舒尧认为生态产品的实际使用量与人类福祉的改善有更为直接的相关性,应成为生态系统管理计划和政策制定的重点参考。生态产品实际使用量受到供给、需求和流动的影响,但目前尚缺乏评估核算分析框架。对生态产品实际使用量评估框架与方法的研究可以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决策制定提供更好支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河流域乡村振兴研究与评估中心研究员韩玉祥介绍了基层治理的几个关键议题,包括“枫桥经验”“四议两公开”以及“全域党建”,同时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爱国卫生运动”“人居环境整治”和“垃圾分类”问题。
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郧文聚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分论坛组织跨学科国家级专家教授围绕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讨论,提出一些十分有价值的关于建立健全黄河流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议,对于黄河流域全面实现绿色转型,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妥善处理“水-粮食-能源-人口”问题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编辑: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