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健康>资讯
50%-70%的传播发生在诊断之前 专家呼吁推进主动筛查加速终结结核病流行
人民政协网12月11日电(记者 刘喜梅)近日,国家疾控局会同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24—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部署全面加强我国结核病防治工作。为促进规划落实、助力我国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12月8日,北京大学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在京主办了“策略技术升级,终结结核病有望提速”媒体研讨会。与会专家在会上一致建议,要实现终结结核病目标,强化主动筛查、尽早发现患者是重要途径之一。
强调关口前移,强化主动筛查
“在我国,平均每2分钟就会发现3名结核病患者,不到3小时就会发现1例耐药结核病患者。”研讨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控中心主任赵雁林用一组数据说明了我国结核病防控严峻形势——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约74.1万例,每年新发耐药结核病2.9万例,位居全球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第三位。
赵雁林介绍,围绕耐药、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疫情地区分布不均衡等问题,新发布的规划从优化服务体系、强化主动筛查、规范治疗管理、加强预防措施、强化政策帮扶、强化社会动员等六个方面提出了18条具体举措,从“防、治、管”全流程加强结核病的防治工作。
“结核病50%-70%的传播是发生在诊断之前。”赵雁林认为,如果能够尽早发现患者并给予及时规范治疗,就能大大降低结核病在社区中的传播。规划也强调了强化主动筛查的防治措施,提出加大筛查力度,对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既往结核病患者、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开展结核病主动筛查。
结核病患者发现和诊断后,治好患者并减少或避免传播才是最终目的。赵雁林表示,规划对于规范治疗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比如,利福平敏感肺结核患者优先选择标准化治疗方案,这样不仅能减少患者服药片数,也能够减少耐药产生等。
从保障措施来看,规划提出,重点地区要将结核病防治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这真正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落实政府的主体责任,规划除了对疾病防控体系等九部委外,还对科技、工业和信息化、民政、农
高位推动,从因症就诊到主动筛查
“目前,我国结核病患者发现仍以因症就诊为主,然而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其前往医疗机构进行就诊,其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控中心副主任张慧介绍,现有监测数据显示,2018至2022年,我国肺结核患者延迟就诊的中位数为29天,而从首次出现症状到就诊超过14天的患者延迟率约为60%。除了延迟就诊患者,还有未被发现的无症状结核病患者也会造成结核病传播。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技术官员陈仲丹对此也深有感触。他介绍,一项覆盖全球的文献综述显示:大约82%的结核病患者没有持续性咳嗽,62.5%的患者没有咳嗽症状,没有症状或者症状不典型,一方面患者就不会去就诊,另一方面,临床医生也不会怀疑结核病,因而导致就诊和诊断延迟,以及漏诊。
“2023年全球结核病估计发病人数和当年新诊断结核病患者报告数之间有260万缺口,正是这巨大的缺口尚未被发现,导致如今全球结核病发病率居高不下。”陈仲丹介绍,在中国,结核病患者发现也
与此同时,陈仲丹建议,从国际实践来看,当系统性筛查与预防性治疗“双管齐下”,其对于结核病防控的效果是最佳的。所谓预防性治疗(TPT),是指
推广新技术,强化资金保障
规划出台后,应该如何落实、如何破解现实中遇到的主动筛查困境?与会专家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高级项目官桓世彤认为,新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患者主动发现范围的拓展,进一步降低筛查的成本。他解释道,新冠疫情之后,中国的诊断行业快速发展,比如目前基于舌拭子标本的分子检查技术相较于目前痰标本分子诊断技术价格大幅下降,并且舌拭子能够拓宽检测对象,无论被检测者
桓世彤介绍,盖茨基金会也与国家疾控局开展了一个关于主动发现和筛查的新项目,旨在探索建立一种应用创新技术并符合成本效益的模式,在高流行地区开展患者主动发现和社区筛查,并探索在低流行地区如何快速实现2035年终结结核的目标。
主动筛查工作的推进也离不开资金保障。此次规划也明确提出,多部门应该加强资金保障和衔接,有效保障新技术、新药的落地使用,积极推广“便捷有效”、高性价比的筛查技术,增加基层的筛查能力,着力于减轻患者的“医疗费用和基本生活负担”。
“目前,经费不足仍然是全球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