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艺文
这山,这水,这乡愁
文/吴立群
每次回张渚老家,必经铜官山(南山)。这是江苏省宜兴市境内三大山系之一。山北侧,宜兴最主要的水系南溪水系穿城而过,直入太湖。公元三世纪中叶,宜兴(时名东吴义兴郡阳羡县)流传着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上演这幕历史剧的实景舞台,就是南山和南溪。
周处(242-297),字子隐。其祖父周宾为三国东吴广平太守。父周鲂为东吴名将,任鄱阳太守,赐爵关内侯。而周处年少时即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武艺高强,但纵情肆欲,横行乡里。民谣说:“小周处,体力强,日弄刀弓夜弄枪。拳打李,脚踢张,好像猛虎扑群羊。吓得乡民齐叫苦,无人敢与论短长。”这位“少孤,不修细行,州里患之”的七尺少年,被乡民与南山猛虎、西
周处拜的是吴郡名士陆氏兄弟。他把自己的情况详细告诉了陆云,并说,我想重新做人,可惜虚度了大好时光,至今一事无成。陆云对他说,古人看重的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你的前途还是大有作为的。另外,人最可怕的是不能立志,如果志向远大,又何必担心不能名声远扬呢?改数年之后,周处洗心革面并被任命为建威将军。战死沙场后,被追赠为平西将军,谥号为孝。故事见于《晋书·周处传》和《世说新语》。明朝戏剧家黄伯羽将其改编为《蛟虎记》,广为流传,至今京剧中仍保留有《除三害》剧目。周处著有《默语》30篇及《风土记》。《风土记》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名著,今人查考端午、七夕、重阳等习俗,所依据的便是《风土记》。自身幡然醒悟,名士谆谆教诲,日后知行合一,阳羡第一人物浪子回头的故事就这样炼成。
宜兴境内山水分明,南部为丘陵山区,北部为平原圩区。山区资源富集,圩区鱼欢稻丰。这里仅说煤和石。宜南山区的采煤史始于明万历年间。上
记忆里挥之不去的,还有园田—柏山—茗岭公路上一辆辆送煤车卷起的满天灰尘。上初中时,我哪怕走七高八低的田埂路,也不愿走此大马路。高中在张渚,张渚劳动桥以北道路两侧,整年煤堆连绵,天晴黑灰满天,天雨污水满地,百姓苦不堪言。张渚在我心中就是“脏”渚。靠山吃山,张渚多石矿。石头开采后或轧成石子,或烧成石灰,由水路外运,河道污染无人
作为与新安江水库同期的移民后代,我一直在闷闷地寻找另一个老家——被横山水库淹没的钓桥村的历史。我要感谢万正初先生,是他为我提供了如下史实,让我找到了根。
横山水库修筑前,钓桥村是太华山区72条山涧的汇集处,自古多洪涝灾害。乡间民谣:七十二涧下西洋,十年倒有九年荒。无衣无食泪汪汪,背着箩筐走他乡。1958年至1967年,钓桥村全村搬迁,共拆迁民房2678间。水库建成后,灌溉农田面积5万亩,防洪保护面积30万亩以上。2004年,在水库东侧的凰飞岭岕,佛光祖庭大觉寺横空出世,以此为核心,昔日水库成为国家4A级景区。祖父辈因水而离,向山而来。离开的是穷山恶水,落脚的是荒山野渡,如今,荒山野渡换了人间。在近30公里范围内,从太湖之滨,到云湖(横山水库)之畔,一幅史诗般的巨幅山水画正在徐徐展开:湖㳇镇向来受山洪袭击的
“吾来阳羡,船入荆溪,意思豁然,如惬平生之欲。逝将归老……”历史上,家乡的山水,曾经引得苏东坡买田阳羡意在养老(其后代至今在宜兴繁衍生息),现如今,宜兴人正唱响新时代“山水经”:以真山真水引来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造就产业高地、发展高地、幸福高地。一代有一代的故事。从周
编辑: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