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评论 艺文 阅读 非遗 国学 人物 戏剧 国之瑰宝

首页>文化>资讯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第57期影视大讲堂“从舞台到银幕:舞台艺术电影美学探索”在北京举办

2024年12月13日 12:12  |  作者:郭海瑾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12月13日电(记者 郭海瑾)日前,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举办第57期影视大讲堂“从舞台到银幕——舞台艺术电影美学探索”,活动特别邀请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大型情景史诗舞台艺术电影《伟大征程》导演侯克明,上影集团国家一级导演、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导演郑大圣,中国东方歌舞团国家一级编导、舞剧电影《只此青绿》导演韩真为主讲人,分享独特的创作感悟和学术见解,业界专家与中国艺术研究院部分专家也参与对话。本期大讲堂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研究员孙萌主持。

微信截图_20241213121103

影视大讲堂现场

侯克明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创作体会对舞台艺术电影美学进行了分享。他表示,作为一名导演,一直致力于舞台艺术电影的创作,从2014年筹备《白毛女》开始,至今十年。这十年间,他完成了10部龙标电影,涵盖歌剧、舞剧、音乐舞蹈史诗等多种形式。他认为,关于舞台艺术的纪实化呈现,实际上是电影与舞台之间的关系:一种是“电影的舞台”,一种是“舞台的电影”。他的电影都属于“舞台的电影”,从《白毛女》到《伟大征程》,都是把舞台艺术完整准确地呈现在银幕上。关于叙事,舞台有一套自己的叙事逻辑,但电影需要建立起电影语言的叙事逻辑。电影导演必须在尊重舞台叙事的基础上,运用电影语言构建清晰的镜头逻辑。关于声音,舞台与影院在声音呈现上存在显著差异。数字化技术尤其是全景声,为舞台艺术的电影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创作中,导演需要严格遵循音乐的逻辑,确保镜头与音乐紧密贴合。关于舞台空间与电影视觉呈现之间的关系,舞台艺术电影需要在视觉呈现上尽量突破舞台限制,创造更具电影感的空间。侯克明表示,自己的创作核心在于将舞台演出运用丰富的电影语言精准地呈现于银幕之上,即便是纪实性呈现,也必须体现出电影的艺术水准。他力求通过电影的视觉与听觉手段,增强舞台艺术的感染力,使观众感受到比舞台演出更深的震撼与美感,而绝不能逊色于舞台,这是他始终坚持的目标。

郑大圣结合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创作过程,探讨了舞台艺术电影的美学建构。他认为,《永不消逝的电波》作为一个国民度极高的经典IP,经历了从“十七年”时期的原版电影到新版故事片、电视剧及舞剧的多次改编。在已有多重演绎的前提下,实现一次影像新诠颇为困难。如何将一个已经高度电影化了的舞剧再翻拍回戏剧感浓烈的电影?郑大圣表示,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试图回溯到默片思维,舞剧不说话,关闭了对白通道,那么舞剧电影就得让影像语言与声音语言说话,比在通常的剧情片中更有表现力地说话。“默片”的自我设定,既是对舞剧特质的电影回应,也是对电影母语的一次反向逼近。在郑大圣看来,舞剧电影并不是舞剧的平移载体,也不是移栽的花盆。既然最终形态是电影,电影就会生发出自我主张。“媒介结界”使然,也是媒介天性使然。对于如何使舞者适应抵近拍摄微表情的近景与特写?郑大圣表示,他们特地从上海戏剧学院请老师做表演工作,从基础训练踏和步、从舞者最易接通的肢体开始,帮舞者建立一种新的身心链接,重新发现自己的身体,鼓励舞者们放下预设动作的规训,接受自己的本能,接受自发行动。郑大圣始终相信,“意象”“境界”“意境”这些美学概念,也是“中国式电影”的追求,摄制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让自己有了一次难得的机遇,去想象着触摸“影戏”

韩真表示,《只此青绿》追求的是一种抽象的意象表达,希望观众能从画面中感受到诗意的美感,感受到中国诗词和国画的韵味。在电影化过程中,如何在保留舞剧留白式表达和抽象意境的同时,构建符合电影逻辑的叙事结构?韩真认为,电影与舞台剧不同,它需要更清晰的叙事逻辑和更直观的视觉呈现。电影《只此青绿》尝试将人物从故事中抽离出来,追求一种景、人、美的融合,以及一种抽象的大写意、大美的表达。比如,展卷人在舞台上的表演只需要一张桌子和一盏灯,但在电影中,需要搭建一个完整的场景,在场景搭建和镜头运用上做文章,在写实与抽象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音乐是舞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直坚持保留的元素。在电影化过程中,需要在保留音乐完整性的同时,构建符合电影欣赏习惯的叙事节奏。在演员表演方面,多引导演员在镜头前控制情绪表达。后期制作上,电影团队逐渐学习到了如何在电影后期创作中融入舞蹈的节奏和美感。韩真表示,电影相较于舞台剧,拥有更广泛的传播途径。希望借助电影的力量,将中国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带到世界观众面前。

专家学者们在聆听了三位主讲人独特的创作感悟后,纷纷表示,近年来,舞台艺术电影日渐增多,不管是2016年的《白毛女》,还是今年的《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伟大征程》等,都彰显出跨媒介转换电影的独特魅力。这些电影以同名歌剧、舞剧、史诗剧为蓝本,以影像为媒介,用多元化的素材、多样化的手法,把舞台艺术、舞蹈艺术、纪录片艺术、数字艺术等的精华融为一体,将恢宏、壮丽、细腻的光影画面与富有情感的艺术表现相结合,以多维时空和饱满震撼的视听效果,创造出一种全新且纯粹的电影形态,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美学体验。

专家学者们认为,从舞台到银幕这一现象的源头可回溯到电影初创时期,电影先驱梅里爱把许多舞台剧搬上银幕,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力。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影片《定军山》就是一部戏曲电影,之后从费穆的《生死恨》、桑弧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谢添的《茶馆》到郑大圣的《廉吏于成龙》,都在这一领域做出了可贵的探索。舞台艺术电影展现了中国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对构建中国电影的新发展格局、拓展中国电影现代化路径作出了贡献。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导赵卫防在总结中表示,本次会议具有独特的跨领域特质,它打破了创作者与理论者之间的界限,融合了影视、舞蹈、音乐、美术、戏曲等多元艺术形式,各位专家学者从不同学术视角展开深入探讨,其观点之独到、见解之深刻,令人深受启发。几位主讲人谈到的如何达成戏剧性叙事与舞台逻辑的统一、电影语言与各类艺术语言的融合,本体的融合等问题,也为艺术本体的融合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深刻启示,这也正是本次会议的核心价值与意义所在。展望未来,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大力加强各学术机构、学科专业以及院系之间的互动交流,携手推动艺术研究与创作迈向新的高度。


编辑: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