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理响中国·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青岛
在青岛老街区寻找新活力
“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在山东青岛,这首传唱了近一个世纪的童谣,总能轻易勾起老青岛人的回忆。童谣中的“街里”正是市南区的中山路——一条始建于1897年的商业街。曾几何时,这条百年老街一直是青岛人引以为傲的名片,且有“先有中山路,后有青岛城”之说。
然而,随着城市发展重心东移,中山路一度沉寂。
2019年,青岛市委、市政府全面推动历史城区的保护和更新,确定了“留住历史根脉,保护好特色文化街区,打造青岛新的百年地标,以里院改造带动老城复兴”的发展方向。
随后,市南区委、区政府把中山路区域保护改造列为“一号工程”。市南区政协围绕区委中心工作,把历史城区改造更新列入主要协商议题,深入调研,积极献策。
老城区复兴按下“快进键”。
如今,“老街里”在保留老建筑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导入了时尚活力的新产业、新业态,成为集文化、艺术、商业、旅游等业态于一体的特色街区。
而距离中山路不远的市北区大鲍岛片区,更是青岛最早的传统民居——里院的起源地。这种由西式洋楼和四合院巧妙结合的建筑形式,孕育了青岛的商贸文化、都市文化和市井文化。
如今的大鲍岛老城,正聚焦“年轻力”,打造出一批新场景、新业态,逐步重塑着老城商业格局,为历史城区持续繁荣复兴注入新鲜活力。这背后,与青岛各级政协的努力息息相关,多位委员相继为此奔走、建言献策。
“我从小在老城区长大,能为其发展献计献策,我觉得非常荣幸。”市北区政协委员戴娜的话道出了许多政协委员的心声,“委员在深入调研、建言献策的同时,也在积极宣传里院的文旅特色,为老城区的未来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市政协常委邓庆尧建议,要把重心放在“历史城区”,而不能仅仅局限在“历史建筑”,从整体入手加以保护利用,更能真实反映其价值,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青岛老城区应实施分级分类保护策略,合理引入多样化的商业业态,加强道路、停车位、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加大对文化名人故居的挖掘保护、精心讲述青岛故事等,推动青岛历史城区保护从1.0迈向2.0、3.0。”市政协委员郝照明说道。
市北区政协主席陈忠伟介绍,市北区政协围绕城市更新建设与老城复兴提出提案27件,其中,于镜龙委员《夯实历史城区发展基础,助力全区旅游品质提升的建议》,张海滨委员《以韧性城市建设思维推进市北区城市更新的建议》,孙燕飞委员《关于推动城市更新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作为区政协重点提案督办。
市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指挥部办公室执行主任陈启表示,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要素是历史文化底蕴最直观的体现,保护好价值要素就是保护了老建筑的“根”和“魂”,也保护了老青岛最珍贵的历史记忆。
漫步在青岛起伏错落的里院街道,穿梭于欧陆风情的老巷,耳边响起了《一百年一瞬间》的悠扬旋律:“你的身后拥有故事成篇,你的回眸写满风云幻变。一百年一瞬间,与你同见沧海桑田……广兴里啊,随时光变迁,想见你初时芳华一面……”这动人的歌词,正在诉说着里院历经的百年沧桑与变迁。
随着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项目在青岛的不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逛百年老街已经成为游客来青岛旅游的一种全新体验。(记者 马嘉悦 李木元 宋宝刚 位林惠 刘乙潼 袁世鼎 满达呼 刘冠雄)
(活动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