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评论
尹湾汉简的华丽展卷
近日,尹湾汉简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第二季亮相,引来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节目深化“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创新打造主舞台大屏、简牍屏、甬道地屏、特效绿幕构成的多舞台空间,生动展示了尹湾汉简的独特价值。简牍发现地连云港的山海风光、历史文化及文物工作,也在节目中得到了呈现。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出土秦汉简牍展时强调,古代简牍非常珍贵,是我们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要善加保护,做好研究,要不断通过考古发掘,为国家历史提供更多不容置疑的佐证材料。1993年在连云港市东海县出土的尹湾汉简,共计133枚竹简、24块木牍,包含了迄今我国发现的最古老、最完整的郡级文书,具有重大意义。江苏地区极少考古发现秦汉简牍,因此尹湾汉简不仅成为连云港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也是名副其实的江苏珍宝。
尹湾汉简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西汉东海郡的行政文书6种、私人文书8种、术数文献7种,还有1篇汉赋《神乌傅》,为了解两千年前西汉末年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及民间信仰等各方面打开了一扇窗。尹湾汉简的刊布,对学术界而言价值非凡、意义重大,也因独树一帜的开放式、快速而高质量的整理工作被誉为“尹湾的模式”。
这批简牍整理出了竹简《神乌傅(赋)》《元延二年日记》,木牍《集簿》《东海郡吏员簿》《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等,共计4万字,《东海郡吏员簿》一枚木牍书写有3400余字,是迄今考古发现的单支容字最多的一枚简牍。
尹湾汉简《集簿》是东海郡对社会各方面情况进行年度统计的“上计材料”,可以视作“东海郡太守年度述职报告”,涵盖了东海郡所辖疆界面积与行政建置情况,以及县三老、乡三老和孝、悌、力田员数的统计数据,郡、县两级各类吏员的设置等内容。《永始四年武库兵车器集簿》记录各式兵、车、器共计240种,23268487件,是迄今所见有关汉代武库最完备的统计账册。
随着研究的深入,尹湾汉简的重要性越发凸显。2002年,尹湾汉墓简牍中的西汉郡级档案文书入选首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位居首位;《神乌傅》更是声名远播,被认为填补了汉赋乃至古典文学史上的一个空白,将我国禽鸟寓言及俗赋的产生时间提前200多年。此外,研究人员在释读尹湾汉简时,开创性地将红外技术运用到其中,这在国内简牍研究史上尚属首例。目前,研究人员使用的高清红外成像技术已经可以对简牍进行数字化处理,大大提升释读工作的效率。非常有幸与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研究员刘绍刚一道,在《简牍探中华》中发布了尹湾汉简的最新红外数字化释读成果,《集簿》简文“堠”“仓”等文字的释读,极大丰富了我们对汉代军防体系、粮食储备体系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简牍研究与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让我们对尹湾汉简的保护传承以及合理利用更加坚定了信心。连云港市博物馆近年来对尹湾汉简以及连云港地区汉代历史文化的整理、保护、研究工作取得了多项进展,不仅积极申报世界记忆(国际)名录,还联合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建立“汉代简牍文化保护传承研习基地”、联合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开展“尹湾汉简再整理研究”项目。2023年,“简牍与秦汉文明——尹湾汉墓简牍发现三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连云港举行,期间连云港市博物馆联合苏北鲁南10余家博物馆,依托尹湾汉简研究成果共同推出“汉月出东海——汉东海郡辖域文明特展”。
推动简牍的“出圈”,创新解读和精准提炼是重要一环。《简牍探中华》从尹湾汉简的字里行间还原了东海郡的历史人文图景,通过引人入胜的戏剧演绎,带领观众共同穿越到了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不论是东海郡功曹史师饶与“读简人”田雨的跨时空互动,还是东海郡太守、祖母、小吏、士卒、农户等角色塑造,都带给我们很多惊喜与感动。
《简牍探中华》的播出,进一步扩大了尹湾汉简的影响力,是举多方之力共同推动简牍文物资源研究、阐释、展示与传播工作的典范,成为一次赓续中华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探索。这段美好的影像,和跨越古今的对话,必将在久远的时光长河里,继续向更多的人,打开连云港“尹湾简牍”中所蕴藏着的古老智慧与文脉密码。
(作者系连云港市博物馆馆长 江睿)
编辑: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