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聚焦 公益资讯 基金会 公益人物 社会责任

首页>公益>公益资讯

线上陪伴孤独症儿童模式逐渐成熟

用心守护“星星的孩子”

2024年12月19日 14:47  |  作者:郭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12月19日电(记者 郭帅)近日,施耐德电气联合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干预、预防与提升(Intervention, Prevention, Promotion, IPP)实验室、融爱融乐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北京蒲公英公益发展中心及蜗牛我行,共同举办“伴星成长,用生命陪伴生命”专题论坛,分享在线融合陪伴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研究进展,探索该模式未来推广的可能性。

1

“上线吧,少年!”

据中国残联2021年《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蓝皮书》显示,目前我国孤独症患者超过1000万人,其中儿童约有200万人。孤独症又被昵称为“星星的孩子”,随着我国医学领域对孤独症了解程度的逐渐加深,社会对孤独症儿童的关心和关注也在持续提升。

几年前,受Best Buddies International机构开展的心智障碍者陪伴项目的启发,融爱融乐心智障碍者家庭支持中心、北京蒲公英公益发展中心及蜗牛我行创新性地开展面向孤独症儿童及青少年的“线上融合陪伴模式”实践。为了进一步解决孤独症儿童教育这一规模性社会问题,探索“线上”模式是否适用于低龄段的儿童群体,课题组开启了“上线吧,少年”融合陪伴公益研究项目,收到了积极的社会反馈。

“我们希望以儿童为干预主体,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便利性,跨越地域限制,促进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的线上互动。”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IPP实验室负责人臧寅垠介绍道,作为一种创新尝试,项目组通过为期两年的研究实践,对线上融合陪伴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这种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的同伴互动方式,在突破地域限制、促进社交互动等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为支持孤独症儿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臧寅垠表示:“项目重点在于探索线上融合陪伴模式的可行性、接受度、陪伴的互动特点以及实际的干预效果。初步数据分析显示,这一模式可能为支持孤独症儿童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企业“向善”,探索数字公益新模式

作为产业技术的全球领导者,施耐德电气始终坚持将数字化理念延展到各项事业中。在以往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施耐德电气发现,受到地域的限制,能够帮扶的群体范围十分有限。

如何不断探路数字公益新模式,让企业不断“向善”,以更大效能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这成为施耐德电气一段时间以来的重要方向。基于此,从“上线吧,少年”融合陪伴公益研究项目伊始,施耐德电气便参与其中,通过资金、技术与志愿者参与等多种方式,深入该项科研活动,为项目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助益。

“实践表明,在本次研究项目中,我们确实通过互联网技术与专业干预方式相结合,帮助孤独症儿童与志愿者在线上平台建立一对一的连接,有效提升了融合陪伴教育的效率与稳定性,并大幅降低了实施成本。”施耐德电气副总裁王洁表示。

伴随着项目的推进,更多施耐德电气的员工亲身参与到此次善举中,以“生命影响生命”。同时,为了更好地提供志愿服务,志愿者们还接受了专业的培训,使每次在线陪伴都能更加稳步地开展。

“如今单纯的捐款、捐物,已不能再满足公众对于企业公益的期待。”王洁表示,在该项目中,施耐德电气与多方携手共创数字化公益模式,并号召更多员工参与其中,不仅践行了企业社会责任,同时也在企业内部更好地传播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让更多“星星的孩子”享受“云上”的陪伴

“全新教育模式的论证与落地,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臧寅垠介绍道,以本项目为例,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各方通过在资金供给、技术支持、志愿招募、项目把控等诸多方面进行通力合作,为产研结合的公益模式探索了新的范式。

初步研究数据显示,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孤独症儿童的行为发展,也可能对参与互动的普通儿童及其家庭产生积极影响。特别是在社交互动、情绪表达等方面,参与项目的孩子们展现出了令人鼓舞的变化。

记者了解到,为推动这一创新模式的应用与发展,该项目组正在编写实操指南,对互动流程、注意事项和适用人群等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期待未来为更多有意开展线上融合陪伴的机构和家庭提供专业参考,让更多“星星的孩子”享受“云上”的陪伴。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