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双向发力的广西实践>新闻动态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展现政协担当
——广西政协办公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研侧记
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广西是“我国民族团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典范”,勉励广西“继续在民族团结进步上走在全国前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国家团结统一、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壮美广西的生命线、全区各族人民的幸福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是中国式现代化广西实践的生动体现。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办公厅专题调研组以“新征程人民政协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为主题,赴都安瑶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和融安县开展实地调研,了解相关市、县参与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的实践经验,以及政协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有效做法。
用活传统好技艺,劳动最美把家发
都安瑶族自治县地苏镇丹阳村是一个瑶族、壮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世居地,那里有一条名扬海外的民族团结的金纽带——藤编。在丹阳村村口,有一座集中展示藤编工艺和产品的非遗展示馆。聊起展馆里精美实用、品类丰富的藤编产品,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自豪地说:“这是我们增收的宝贝!”地苏镇藤编产品从少到多,从多到强,已发展到300个系列15000多个品种,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为当地群众带来超过2亿元的总产值。地苏镇探索发展藤编产业之路是在好政策扶持下,乡亲们齐心协力干出来的。该镇山多地少,石漠化严重。村民们发现传统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藤编技术是他们激活内生发展动力的最大优势。在致富带头人的带领下,各族群众都动起来,靠山吃山、就地取材,成功打造了一条集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藤编产业链,成为当地各族群众的“幸福链”。
与丹阳村村民藤编里的幸福一样,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才乡平治屯的各族群众,充分运用他们独特的种桑养蚕传统技艺,走出了一条致富增收之路。近年来,在平治屯政协委员联络站的帮助下,平治屯群众持续扩大蚕桑的养殖和生产,并陆续开发出桑叶茶、桑黄酒、桑蚕护肤品、蚕丝等一系列新型的、高附加值的蚕桑产品,有效促进群众增收。初冬的平治桑蚕文化广场,整洁干净且富有“蚕意”,宽敞的硬化路两旁的鲜红的木棉花竞相绽放、迎风招摇着,像是在演奏着一曲各族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时代奏鸣曲。平治屯的桑蚕经济富裕了当地群众,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各民族共建幸福家园的生动体现。
民族团结不只是仅仅停留在喊口号上,而是发自内心真挚的赞同。调研中,一句“我是壮家女儿,也是瑶家媳妇”,展现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勃勃生机。不同民族的传统习俗,在新征程的时代旋律中互相浸润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互帮互助,一起迎接丰收的喜悦。正是:
同心浇灌幸福花,共同致富靠大家。
用活传统好技艺,劳动最美把家发。
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在协商中找对策聚共识促发展
基层委员联络站、工作站是发挥政协协商作用的神经末梢。在联络站进驻社区基层,走近群众,让“商以求同,协以成事”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与常态。融水苗族自治县委员苗美家园社区安置了来自全县20个乡镇的1558户6062名居民,涵盖苗、瑶、侗等民族。当地党委政府想方设法帮助易地安置群众从原来的民族村寨生活更好地融入多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现代化社区生活,不仅高度重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还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委员联络站助力多民族社区治理中的优势作用,运用商量的方法,集智聚力、共促发展。“百姓需要什么,都是坐在一起协商出来的”联络站的工作人员自豪地介绍,近年来,当地政府在易扶点建设中注重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同时将协商成果积极转化为社区服务与公共设施的建设。联络站的设置让大小问题在家门口就能得以解决,社区成员们在舞蹈与歌声中,加强了彼此的联系与感情,展现了各民族团结互助的精神。
委员联络站不仅开在社区,更开在田间地头。味道甜美的金桔作为融安县的主导产业,2024年种植面积达21.5万亩,从事金桔产业的人员超10万人,全产业链总产值超65亿元,品牌价值达59.21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县域富民产业。“原来我们金桔种植技术不行,投入的成本不低,产值却不高。”谈到融安金桔的发展历程,果农、果商都提到政协委员联络站发挥的作用。融安县政协将联络站建在田间,将协商工作开展到了金桔树旁,整合了城区内分散在不同界别、不同地方的委员力量,聚焦金桔产业开展专题协商,积极解决金桔的种植技术、产业化等问题,“种植的困难好商量,金桔的销量多商量”,协商有效助推“小金桔,大产业”的形成。政协委员联络站将委员同群众紧紧联在一起。
委员联络站打通了委员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协商不只是在亮堂堂的会议室,也常在田间地里坝坝头,政协委员就是那个“想点子,谋主意”的人。正所谓:
社区农场设站点,协商议事在田间。
政协发挥好作用,履职为民解困难。
书写民族团结故事,绘就 “三交” 画卷
一栋27间连排骑楼建筑,让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定福村旺六屯的大寨楼格外醒目,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各民族群众一起搬进一栋大楼生活,如今这栋外墙仍悬挂着马灯和红灯笼的大楼就是昨日民族团结的最好见证。在修建大寨楼期间,旺六屯各族群众齐心将石田开垦为良田。民族团结是旺六屯战胜困难的历史经验,更是助推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大家的努力下,村里不仅建起了村史馆、‘同心’协商议事室、党群阅览室,让大家有了碰头议事、学习交流的地方。”政协“同心”协商议事室内,委员定期召开村民协商会,在村内营造出讲文明、有规矩、多协商的好氛围。通过协商议事,村里制定了《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规定》《旺六屯“大寨楼”的修复使用规定》等制度。村史和协商一同发力,凝聚定福民意,推动乡村振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政协委员自觉挺膺担当。位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广西天龙泉酒业有限公司是当地知名的委员企业。公司董事长银书,既是自治区政协常委,也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近年来,广西天龙泉酒业有限公司积极推行“党建+民族团结”工作模式,开展“党建+乡村振兴”活动,立足民族区域特色,将党建工作、民族团结、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在经营好企业的同时,积极营造企业民族团结和谐氛围,创立专项基金进行捐资助学、扶危济困等,彰显了政协委员的责任担当和时代风采,突显了政协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路径。
“城西社区是移民安置社区,用现代手法将毛南族文化、傩面文化、美食文化、铜鼓文化等元素进行提炼再现,民族特色浓郁,有来自全县12个乡镇11个民族8000多人汇聚到这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城西社区书记介绍了柳浪咧小镇易地安置经验做法。在这座充满民族风情的搬迁小镇内有扎实的社区建设,有高效的社区服务,还有丰富的社区活动,让城西社区各族群众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之花在城西社区内常开长盛。
融水苗族自治县的梦呜苗寨将原先距离县城150公里的少数民族群众的家通过整屋搬迁的形式,位移到了距离县城3公里的古选屯,用心用情共同打造新时代“民族村寨”。苗寨风光秀美,各地游客纷至沓来,一同载歌载舞。苗族的坡节,已成为各民族共同的节日,大家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一起传承民族文化,共享节日喜庆。
在广西,山水人文之间,随处都可见一幅幅生动美丽展开的民族团结进步画卷,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正如山歌所唱的那样:
石榴结籽心连心,民族团结一家亲。
政协助力谋发展,共圆美梦是复兴。(黄远声 杨绪强 何少飞 )
编辑:马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