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理响中国·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湖北

湖北咸宁通山县:让小枇杷成为乡村振兴“大产业”

2024年12月20日 14:11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咸宁12月20日电(记者 谢阿愁 李木元 宋宝刚 王晶 洪琳 汪凯 信鑫)“昨天,习近平总书记到我们市的嘉鱼县,考察了潘家湾镇蔬菜长廊,了解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情况,对我们在乡村搞农业的人来说就像打了一针强心剂,今后种枇杷的信心更足了!”11月6日,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政协委员袁观强对“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媒体记者团表示。

一颗小小的枇杷能在乡村振兴中迸发出多大能量?

“在我们通山县大畈镇,2023年枇杷产业总产值已达8000万元,有效带动了产业增效、群众增收。”通山县政协主席吴柏林向记者介绍说。

黄灿灿的枇杷,成为通山县名副其实的“致富果”,离不开袁观强委员工作室多年以来的不懈努力。

今年55岁的袁观强,是土生土长的通山县大畈镇大坑村人,也是大畈镇“枇杷小镇”联合党委书记,咸宁市第五届科协常委,中国枇杷学会第五届理事。此外,他还是远近闻名的“三农”达人和致富带头人,自1995年回乡发展后,一直带领村民深耕枇杷产业,努力帮助大家过上幸福日子,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枇杷强”。

微信截图_20241220140901

△袁观强(左)指导村民给枇杷树疏花蕾。

十一月的枇杷树,正是开花的季节。与北方地区的秋冬萧瑟不同,通山县大畈镇的山坡上,枇杷树上翠绿的枝叶间开满了白色花朵,花香四溢。最近,袁观强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指导村民及时有效地疏花蕾。

“疏花蕾就是摘除过多的花蕾,通过祛除弱花和病花,将有限的养分集中供给健壮的花蕾,确保果实健康发育,从而提高果实的品质和产量。而枇杷花‌蕾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以拿来做枇杷花茶。”袁观强介绍说。

微信截图_20241220140909

△采访团一行参观袁观强委员工作室。

11月6日,记者走进通山县大畈镇枇杷科普馆,枇杷膏、枇杷酒、枇杷茶……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枇杷加工品,袁观强委员工作室也设在这里。

“可以说这个委员工作室已经成为了助力枇杷产业成为大畈镇乡村振兴支柱产业的重要力量。”吴柏林介绍,袁观强委员工作室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创新技术引进、升级产销模式等一系列方式,给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帮助农户引进、改良品种,实行枇杷种植、生产、营销统一标准化管理,开发出枇杷膏、枇杷酒、枇杷果脯、枇杷醋等系列产品;同时还组织委员、相关职能部门、镇村干部、村民代表就大畈镇建设集中农贸市场、排污井盖提升改造及枇杷种植基地建设等议题开展“一线协商”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微信截图_20241220140916

△通山大畈枇杷旅游节活动现场。

每年五月,金黄诱人的枇杷便会爬满大畈镇的山坡。记者了解到,大畈镇近年来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枇杷旅游节”,除了吸引游客现场入园采摘,当地还积极推动枇杷深加工,提高枇杷附加值,形成了“种、产、销、游”融合发展的枇杷全产业链。

“过去我们的枇杷只能卖1元/斤,现在品质好的可以卖到20元/斤了。”袁观强笑着告诉记者,目前,枇杷产业已带动全镇306户农户年均增收5000元,709户群众通过参与枇杷经营获得租金和分红,1736人实现就近就业,很多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现在,枇杷小镇有了雏形,已建立了3个加工园区、10个观光采摘示范园,引进了5个加工企业,产业链正在不断完善!”袁观强表示,乡村振兴路还很长。下一步委员工作室将依托“一线协商·共同缔造”平台,围绕“枇杷小镇”的建设持续建言献策,助力进一步完善大畈镇枇杷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让小枇杷成为乡村振兴“大产业”。

(“理响中国·讲好‘中国式商量’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编辑:周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