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绿·声音 绿·生活 绿·人物 绿·能源 绿·产业

首页>生态>资讯

走进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大会的“宁夏经验”

2024年12月20日 16:15  |  作者:范文杰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12月2日至13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召开。12月4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在“中国馆”举办边会活动,向全球介绍荒漠化防治的“宁夏经验”。记者注意到,这是宁夏首次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向世界宣传推广荒漠化防治技术和经验。

宁夏地处祖国西北内陆,东、西、北三面分别被毛乌素、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沙地包围,是我国荒漠化和沙化较为严重的省区之一。长期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持之以恒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境内大面积的流动沙丘得到有效治理。据第六次和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对比,宁夏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15.39万公顷和12.14万公顷。

2019年2月,宁夏林草局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签订合作备忘录,支持在宁夏组建成立了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近年来该中心先后举办国际研修班5期,66个国家和地区以及6个国际组织、262名国外人士到宁夏考察学习荒漠化防治经验,向世界传播防沙治沙的中国智慧。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刘军在致辞中介绍说,宁夏独有的麦草方格防沙治沙技术和“五带一体”的防风固沙体系,将成千上万个一米见方的麦草方格连线成面,汇聚成了一张绿色的巨网,彻底改变了宁夏的荒漠化面貌。在此基础上,宁夏近些年又有了新的技术突破,比如用沙结皮的方式,把固沙的时间由20年缩减到了2年。

刘军口中的沙结皮究竟是什么呢?在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冯薇告诉记者,生物土壤结皮,也叫“结皮”或“沙结皮”,是荒漠生态系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由藻类、地衣、苔藓和微生物组成;它能够像人的皮肤一样覆盖在沙漠表面,所以大家也形象地把它称为“沙漠皮肤”。

在长期防沙治沙工作中,宁夏总结出不同沙化类型、程度、区域、立地条件下配套的综合防治技术和方法。在腾格里沙漠,探索出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树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组成的“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保障了中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的畅通,人类历史上的治沙奇迹——“治沙魔方”草方格横空出世;在毛乌素沙地,探索出外围灌木固沙林,周边乔灌防护林,内部经果林、养殖业、牧草种植、沙漠旅游业“六位一体”防沙治沙模式。截至目前,宁夏完成治沙造林401.67万亩,现有林地面积1473万亩,占国土面积的18.9%。

在科学治沙的同时,宁夏利用沙区独特的光热资源优势,在荒漠化地带发展枸杞、葡萄酒、光伏等特色沙产业,实现“绿富同兴”。刘军介绍说,截至2023年底,宁夏全区特色经济林种植面积299万亩,产值324亿元;今年1-10月,宁夏沙漠类景区接待游客391万人次,营业收入6.4亿元。

“在宁夏中卫市,可以看到黄河和沙漠共存的奇观。根据这些优势,我们正在打造沙漠国际旅游目的地。通过新的技术、机制和模式,能够看到绿进沙退、生态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刘军说。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创新处处长约翰斯·卡里卡在致辞中称赞中国宁夏在荒漠化治理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并强调了其对全球荒漠化治理的重要贡献。他指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与中国宁夏的合作远超一般的伙伴关系,它体现了创新、知识与合作的深度融合,是共同努力取得成果的生动展示。双方共同建立的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已经成为一个宝贵的平台,用于分享最佳实践、推动研究和加强能力建设。他期望各国能够继续加强合作,共同面对土地退化的挑战。

编辑: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