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加大知识产权制度供给 推动专利转化运用促创新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在提高生产力水平中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双重作用。其中,专利转化运用则是重要抓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明年要重点抓好九项任务,其中包括“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知识产权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和竞争力核心要素,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双重功能。其中,专利转化运用效能直接决定着知识产权功能实效的发挥。“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牢牢把握科技创新在提高生产力水平中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供给和技术供给双重作用。其中,专利转化运用则是重要抓手。”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谭文英表示。
2023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方案(2023-2025年)》,对专利转化运用进行专门部署,要求梳理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一年来,全国上下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完成134.9万件存量专利盘点和价值分析,形成可转化的专利资源库。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同比增长24.1%;专利、商标质押融资登记总额达7922.3亿元,同比增长60%。“当前,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已进入攻坚阶段,要加快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就要求我们通过不同层面为产业链创新赋能。”谭文英表示。
为此,谭文英建议,可持续开拓专利转化运用新路径,增强专利转化运用的精准度。“一方面,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集中发布专利技术供给信息,提升专利许可声明、定价、对接等服务能力,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度参与专利开放许可,提升专利开放许可制度运行效能,切实降低专利技术交易的风险和成本。另一方面,协同各类重大创新平台,通过整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资源,在研发活动中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全面融合。以新技术开发和新产品研制为牵引,以创新资源网络化协同为核心,以‘四链’深度融合为关键,切实优化提升专利池、专利联盟等专利运用模式,完善专利协同运行机制,有力激发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和协同效应。同时,要针对特定产业培养一批产业背景深厚的专利转化服务人才,强化服务人才的技术背景在精准转化中的作用。”
提高专利的“含金量”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持续做优高价值专利增量。谭文英认为,应对标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要求,以高价值专利培育为核心,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一是深入推动高校、科研院所深入实施专利申请前评估制度,切实从产业应用和市场竞争需要出发申请专利,加快建立以产业化前景分析为核心的评估逻辑。二是围绕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等优势产业组建知识产权联盟,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在产业价值链中高端开展专利布局。三是推动企业加强专利战略布局,深入分析研究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制定技术和市场相融合的知识产权战略,强化专利质量管理和评估,做好分级分类管理。”
实现了“高质量”,下一步就是“提速度”。对此,谭文英表示,建议持续优化专利导航发展机制,实现专利转化运用的“加速度”。在她看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要方向,是加快“创新链”的关键所在,建议聚焦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海空天开发等前沿领域,组织实施一批未来产业技术攻关、创新联合体和场景示范工程。要深入研究专利导航产业发展机制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中的定位,通过建立包括专利数据、产业数据、创新主体数据和政策环境数据等多维度数据的关联分析模型,深度解构专利链和产业链的互动关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尤其是应着重研究如何运用专利导航机制为智慧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创新上的有效支持,积极助力专利技术成果转化对接。
(本报记者 孙琳)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