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黄炎培赴黄墟建设乡村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有识之士践行乡村建设试验,被认为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社会活动”,史称“乡村建设运动”。
1926年,中华职业教育社联合东南大学农科教育科、中华改进教育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江苏省昆山县徐公桥建立农村改进试验区,成绩斐然。1929年春,时任江苏省农矿厅厅长何玉书、第二科科长祁翊三前往实地考察,“均觉有努力推行之必要”“爰有先就省会附近择区试验之动机”。
1929年8月,黄炎培赴黄墟镇考察,为建立改进试验区选址。“黄墟距离京沪路新丰车站约十里。四境多荒岗,蚕桑事业,颇有发展希望……益以乡师乡小踊跃之加入,进行可得莫大之助力。地点极为相宜。农矿厅也即指定为试验区焉”“根据办理农村改进事业划区之原则,因其人口与土地均未符合。于是缩小范围,仍以黄墟为中心,就近划出38个村从事改进”,计1480户,共6432人,面积约13.5平方公里。
对于这次黄墟之行,黄炎培在日记中写道:“(8月20日)清晨到女职校。早餐于新美丽。坐火车至下蜀站,坐人力车至桥头,于下蜀晤周栩蝶(宜琳),同至桥头晤华子苏及苏君等,观荒山宜桑之冈地。参观三育大学,校长李博克陪观。晚回镇江,宿女职校。(21日)晨七时,至车站茶园,与葛运成等商蚕种场组织。八时十五分,偕御秋(冷遹)坐火车至新丰站,坐轿行十里至黄墟村。欢迎会殷氏宗祠演说。游全村。晚,回镇江,御秋招餐于公园,何玉书在席,畅谈。夜车回沪。”
1929年11月,由中华职业教育社江恒源、杨卫玉,地方人士冷遹、殷梓甫、殷德昌、殷庆堂,江苏省农矿厅祁崙捷、许荣,镇江县立师范学校赵思伯等9人组成“镇江黄墟镇农村改进试验区委员会”,推举冷遹为主席。设办事处,聘请干事负责日常工作,中华职教社姚惠泉、宋紫云分别担任指导员和主任干事。1929年11月24日下午2时,在殷氏宗祠举行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开幕典礼,各机构代表及村民共5000余人参加,何玉书主持,国民政府各部、江苏省政府、中华职教社均有代表出席。
1930年11月《黄墟》第一期出刊,黄炎培题写刊名,何玉书、江恒源、黄炎培、冷遹分别作序。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以“土无旷荒,民无游荡,人无不学,事无不举”“康乐、和亲、安平”为目标,在村政、农矿、教育、建设等方面均有建树。如:进行村民户籍和农业生产状况调查统计;成立合作社;区划地图测绘;施行村民禁约;制订垦荒植桑计划;植树造林;指导村民养蚕,设立合作烘茧灶;推行社会教育;测勘修筑新黄干路;调查水塘供求实况;测定全区水道水准图;兴建垃圾箱、厕所等公共卫生设施;防治传染疾病与救荒等。
1931年1月24日,黄墟镇农村改进试验区一周年纪念大会在殷氏宗祠召开。《教育与职业》杂志刊文《黄墟镇农村改进试验区一周纪念大会盛况》,其中写道:“推行所的代表几度表演新式农具,机声轧轧,声闻数里,斯时全场观众不下三千人……”黄炎培也再次来到黄墟,参加此次盛会,并在日记中写道:“偕无锡民众教育学院陈君瑞璋同坐独轮车至黄墟。黄墟农村改进试验区周年纪念会三时开会,民众到会者数千人,有车夫小胡上台演说新村好处……”(王 荣 王抒滟)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