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聚焦
夯实“硬支撑” 共筑新梦想
——聚焦“一老一小”,人口高质量发展谱新篇
适老化扶手帮助老人自如行走
孩子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孩子们在普惠托育机构学习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寒暑交替间,2024年即将过去。
回顾这一年,养老服务、儿童发展等领域出台了一系列务实高效的政策措施,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回首来时路,郁郁满芳华。全国政协委员们心系事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议题,在为国履职、为民尽责中展现时代担当。
回望即将过去的一年,政府部门携手社会力量,为“一老一小”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托起老人的幸福晚年,撑起少年儿童的美好明天。
站在岁末眺望新年,让我们携手并进,以人口高质量发展为笔,绘就一幅幅未来图景的壮丽画卷。
从“养老”到“享老”,描绘美好“夕阳红”——
2024,委员眼中的“老有所依”
全国政协委员孙洁:“小改造”带来“大便利”
“起居室墙上加装了扶手,浴室放着防滑凳,晚上有感应小夜灯,如今我自己行动方便了,孩子们也能安心工作。”说起适老化改造,71岁的北京市民王庆魁笑如暖阳。
“这一举措,方便老年人按照自身需求对居住环境进行高品质适老化改造,真的是‘小改造’带来‘大便利’。”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发现,除了生活环境的适老化改造,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消费品以旧换新活动中,适老化家居产品同样也是消费热点。
2024年,国务院及发改委分别发布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和具体措施,提出通过政府支持、企业让利等方式持续推进适老化改造工作。随即,上海、湖北、海南等地区在国家指定8类家电产品基础上增添了家居及适老化产品补贴。
今年7月,发改委和财政部通过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以旧换新政策。其中再次提到重点支持旧房装修、厨卫等局部改造、居家适老化改造所用物品和材料购置,促进智能家居消费。
从“社区样板房”到“居家实景图”,从防滑地砖的铺设到智能马桶的安装,从浴室扶手的增设到厨房防干烧与定时功能灶具的更新,改造后的家不仅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更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爱和温暖。
孙洁欣喜地发现,在国家补贴的带动下,越来越多适老化产品进入家庭的同时,多地持续探索实施以“居家—楼道—小区—街区”为一体的整体性适老化改造,为老年群体营造舒适生活圈,逐步提高老年人居家养老和社区生活的安全感、幸福感。
“受传统观念和经济条件影响,我国9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安全、舒适、便捷的家庭生活环境尤为重要。”孙洁表示,为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民政部今年还出台了《适老环境评估导则》《老年人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服务机构基本规范》等7项国家、行业标准,这意味着居家适老化改造将释放出巨大的市场需求,而医疗机构的适老化改造和老年医院标准化建设也显得更加迫切。
展望新一年,孙洁建议,继续提升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老年宜居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工作的知晓度、支持度和参与度,以“老年友好城市”“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等为抓手,推进各地各部门加大工作力度,扩大适老化改造实施范围,提升工作成效。
全国政协委员林敏洁:让失能老人同享幸福“夕阳红”
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照护失能老年人,是养老服务的刚需,也是当下许多人面临的养老焦虑。
2016年6月,我国第一批长护险制度试点正式启动,在15个城市开展长护险试点。如今,全国长护险试点工作已扩大到全国49个城市,参保人数1.8亿人。
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明确提出,“加快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国家医疗保障局办公室于今年9月印发《长期护理保险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
“在失能老人长期照护体系建立过程中,长护险‘包裹着暖意’而生,可谓走出了关键一步。”全国政协委员、台盟南京市委会副主委林敏洁说。
“目前,南京市近1.3万名特困老年人‘应养尽养’,1.6万多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按需入住’;所有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及失能、半失能‘五类老人’每月可享受2~48小时不等免费照护服务。”林敏洁告诉记者,南京市还将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免费培训纳入基本养老服务目录。向居家重度失能老年人照料亲属按照每年15天、每天150元标准,提供“喘息服务”,已惠及2000多户……通过这些措施,许多老年人及其家庭得以解决基本生活照料难题。
2024年,随着长护险制度的发展,失能失智人员对照护服务的需求经历着从“有”到“优”的转变。各地区各部门将失能老年人作为养老服务的重点人群,将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作为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不断加强和改进失能老年人照护工作,推动该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今年2月,国家医保局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首次明确长期照护师职业标准,为加快培养培训大量高素质的长期护理从业人员、推动长期照护职业发展走上“快车道”打下良好基础。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的现实和失能老年人不断增多的大趋势,要求我们在既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失能老年人照护’,加快形成共识,以‘小切口’促进解决民生‘大关切’。”林敏洁表示,期待相关部门不断完善长护险制度,越来越多有学历、有技术的年轻人成为照护服务行业的中坚力量,用专业与温情让更多失能失智老年人同享幸福“夕阳红”。
全国政协委员丁梅:守护银龄幸福“食”光
民以食为天,向老年人提供放心、安全的餐饮服务是养老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说起养老助餐,早在2020年就提交过扶持规范老年助餐服务相关提案的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秘书长丁梅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我们把老年食堂叫作‘老人家食堂’。‘老人家’,既是对老人的尊称,也让他们有家的感觉。”丁梅发现,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及家庭生活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特困、独居等老年人“吃饭难”问题日益突出。
2024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持续推出系列政策举措,大力支持老年助餐服务发展,让更多老人在“家门口”吃上“暖心餐”。
其中,民政部积极稳妥推进老年助餐服务工作,先后在四川、天津、安徽召开3次片区会议。组织实施中央集中彩票公益金支持助餐服务项目,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老年助餐模式。协调落实中央财政新增3亿元支持老年助餐服务项目,指导推动各地老年助餐服务提质增效。
今年10月,民政部等2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养老服务消费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的若干措施》,旨在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挖掘养老服务消费潜力,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服务需求并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
“江苏今年累计发放助餐点建设及运营、老年人就(送)餐等各类补贴资金超1亿元;河北、安徽、江西、山东、湖南等地用于支持助餐点建设和奖补的省级财政资金投入均超过5000万元;内蒙古自治区今年累计发放老年助餐运营补贴超2500万元。”丁梅颇为欣喜地发现,各地纷纷将“发展老年人助餐服务”列入2024年十大民生实事之一。
从各地工作来看,北京、天津、上海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正在形成较健全的助餐服务网络,老年助餐服务质量和可持续性不断提升,全国老年助餐服务工作成效明显。同时,各地也在着力推进老年助餐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建立民政牵头、多部门参与、属地负责的协同监管机制,加强监督检查。
未来的日子里,丁梅期待助餐点位从中心向边缘分散,从城区向农村拓展,综合考虑老年人数量、结构、需求、便利度等因素,逐步实现助餐服务全覆盖,同时在非就餐时间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服务,提升老年生活的幸福指数。
深化“普”与“惠”,擘画璀璨“朝晖”——
2024,委员眼中的“幼有所养”
全国政协委员张金英:生育支持政策打出“组合拳”
“生育,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幸福,也维系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是提升家庭生育意愿的必然之举,也是释放生育潜能、改善人口结构的必由之路。”近一年来,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张金英在工作中留意到,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成为社会关切重点,生育支持政策正在打出“组合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国务院办公厅今年10月印发《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从4个方面提出13条具体举措,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营造全社会尊重生育、支持生育的良好氛围。
“增强生育保险保障功能,建立生育补贴等制度,加大个人所得税抵扣力度;加强住房支持政策,多渠道增加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多方面发力,能有效降低相关成本,减轻群众对生育、养育、教育的顾虑。”在张金英看来,若干措施的出台,为应对当前低生育率、老龄化及家庭负担增大的问题提供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显示出国家优化人口结构、支持家庭的坚定决心。
从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我国始终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根据人口发展变化形势,作出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大决策。张金英表示,建立并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提升家庭的生育意愿、释放生育潜能、实现适度生育水平的重要举措。
张金英关注到,在政策的引领下,未来如何从多维度支持年轻家庭生育与抚育、帮助年轻家庭在育儿中获得更好的经济教育和社会福利保障,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注。2024年,各地有关部门大力倡导积极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实施人口高质量发展宣传教育专项行动;加强人口国情国策教育……共同营造了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
“但目前很多灵活就业人员、农村人口在生育保障这部分,与企事业单位职工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张金英建议,进一步深化改革,让灵活就业人群、失业人群、农村人口等也都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生育保险等政策,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以进一步提升生育意愿。
全国政协委员柳茹: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再发力”
生了孩子后谁来带?今年全国两会前夕,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央预算内投资35.2亿元、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支持普惠托育。
自打今年北京市西城区椿树街道开办“小小椿芽托育园”,市民李清忙碌的生活有了“喘息”时间,并且在不久后重回职场。这家“开在家门口的托育园”,解决了家中老人身体不好、孩子无人帮忙照顾的燃眉之急。
今年6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监测与家庭发展司司长杨文庄在2024年全国托育服务宣传月启动仪式上介绍了一组数据:我国现有近3000万名3岁以下婴幼儿,调查显示,超过三成的婴幼儿家庭有入托需求。
在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看来,2024年是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之年。
今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聚焦解决年轻人“带娃难”,提出“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多种模式发展”。
9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向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作《国务院关于推进托育服务工作情况的报告》时提出,下一步我国将努力实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4.5个的目标。
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支持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首个国家层面托育服务价格政策文件出台。
“一系列国家顶层设计,为解锁年轻人‘带娃难’给出更加明确的解题思路和可操作路径。”柳茹调研发现,一年来,包含社区嵌入式托育、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幼儿园托班等多种模式在全国各地探索实践,可提供全日托、半日托、计时托、临时托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在幼儿园托班能够顺利过渡到幼儿园小班,减少了入园焦虑的同时,也享受到了连贯的教育服务。”柳茹告诉记者,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截至今年7月,全国提供托育服务的机构已近10万家,托位约480万个,每千人口托位数3.36个,正逐步接近2025年每千人口托位数4.5个的目标。
这组数据清晰地表明,普惠托育的供给能力正在不断提升,托育服务的覆盖范围也在逐步扩大。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托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托育行业输送专业的师资力量。
按照“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要求计算,到2025年,托位数要达到约600万个。“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延伸提供托育服务,是托育市场与幼儿园市场的共同需求,也是优化调整资源布局,推动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举措。”柳茹说。
全国政协委员贺丹:儿童早期发展进一步获重视
今年12月4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主编的《儿童蓝皮书:中国0~3岁儿童发展报告(2024)》在京发布。这是我国首部针对0~3岁儿童发展的研究报告。
“蓝皮书”显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早期发展进入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国家战略,2025年实现千人口4.5个托位首次被列入国家“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标志着我国儿童早期发展事业步入普惠发展的新阶段。
“我们需要意识到,0~3岁是孩子一生中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也是培养安全感的时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在调研中发现,解决儿童照顾和教育的问题,是缓解生育压力的关键一环。让她欣慰的是,我国儿童早期发展正在越来越获得关注与重视。
记者梳理发现,一年来,我国0~3岁儿童发展工作成效显著,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建立,相关社会力量也在这一领域纷纷发力,诸如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慧育中国”、全国妇联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爱在开端”、湖畔魔豆公益基金会“养育未来”等,通过项目干预,儿童照养人的养育知识和技能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儿童照养人开始关注儿童营养状况,儿童家庭养育环境得到改善,也将对当地教育及社会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在婴幼儿早期发育方面,城市里往往过度育儿,而农村则缺乏正确的育儿理念和经验。因此,在农村地区探索具有可操作性、可持续的普惠儿童发展服务的具体方案,是我国建立全面覆盖的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体系的关键。”对于更大范围地扩展家庭育儿指导,贺丹建议下一步能从国家层面形成制度安排,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精心的养育。
近日,2024年上海市科学育儿指导公益活动“育儿加油站”举行。本次活动以街道指导站为中心,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协调能力,同时,继续推进“科学育儿进宝宝屋”模式,为0~3岁婴幼儿家庭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科学育儿指导服务,将专业养育知识和高质量的早教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采访中,多位政协委员肯定了这一做法。
“随着更多科学育儿理念和先进教育技术的应用,我国儿童的全面发展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贺丹表示,希望在新的一年,家庭早期婴幼儿教育投入能够获得更多支持,“特别是0~3岁婴幼儿照顾与养育方面,现在仍存在短板,期待今后有更多的财政资源加大对这方面的投入。”(记者 赵莹莹)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