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热点背后 政协历史 奇闻轶事 军事历史 口述历史

首页>春秋>热点背后

上海武康路的名人旧居

2024年12月26日 10:51  |  作者:施泳峰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微信截图_20241226104618

武康路100弄1号王元化旧居

微信截图_20241226104650

武康路40弄4号颜福庆旧居

微信截图_20241226104705

武康路280弄9号顾颉刚旧居

微信截图_20241226104714

武康路113号巴金旧居

武康路经历了近代上海的风云变迁,每一株梧桐树、每一扇落地窗、每一幢老房子的背后,都在默默地诉说着它的百年沧桑。上海近现代历史上众多社会名流在武康路居住或活动,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岁月痕迹与往事……

武康路是一条承载着历史与记忆的道路,浓缩了近代上海的百年风华,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据《徐汇区地名志》记载:“该路原名福开森路,1943年10月改名武康路,以浙江省旧县名命名。”福开森路建于1907年,最初只是一条普通的土路,道路两侧被稻田、菜园和农舍环绕。1943年,福开森路改名为武康路,“武康”一词来源于浙江省武康县(今德清县武康镇)。

武康路40弄4号:颜福庆旧居

武康路40弄4号建成于1923年,人字形坡顶高峻陡峭,屋顶覆盖着红色瓦片,建筑外墙是淡黄色水泥拉毛,南北外立面有高耸的老虎窗,东西外立面有清水红砖烟囱,窗边框以红砖贴面装饰。这里是颜福庆旧居,1943年至1950年颜福庆一家居住于此。

颜福庆是我国著名医学教育家、公共卫生学家,与兄长颜惠庆(外交家)、颜德庆(铁道工程专家)并称为“颜氏三杰”。

颜福庆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是首位获得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亚洲人。学成归国后,颜福庆把毕生精力贡献给我国的医学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桃李芬芳,世人敬仰。

他先后创办了湖南省红十字会医院(今湖南省人民医院)、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今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肺病疗养院(今上海市肺科医院)、中山医院(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等医学教育和公共医疗机构,为我国的医学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颜福庆是中华医学会的创始人之一,1915年他与国内众多名医商议发起组建了“中华医学会”,并担任第一届会长,中华医学会现有会员70多万名。颜福庆为我国的现代医学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开辟出新天地,打破了旧中国现代医学被外国传教士占主导地位的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颜福庆加入九三学社,历任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第五届常务委员,九三学社上海分社第六、七、八届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第五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64年,颜福庆82岁高龄时还赴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武康路100弄1号:王元化旧居

武康路100弄1号建成于1918年。清水红砖,屋顶高大而且坡度较陡。底楼有连续的拱形廊柱和台阶,二楼有宽大带木制栅栏的内阳台,面向一大片绿荫草坪。向内通往红色砖墙间隔的几扇木质百叶门,斜坡顶有裸露的木构架,一侧有木质百叶门通往楼梯间,楼梯护栏有精致的雕花图案,住宅顶部有小露台,步入其间浓浓的田园风情扑面而来。1951年至1955年王元化一家居住于此。

王元化是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的研究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1949年以来我国学术界的标志性领军人物,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第七届政协常委、上海市第八届人大常委。

1938年王元化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江苏省委的文委领导下先后担任《奔流》《热风》《展望》等进步文艺刊物的编辑,创作出报告文学《出征》《乞丐收容所》以及小说《舅爷爷》《花圈》等。新中国成立后,王元化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研究,著有《向着真实》《文学沉思录》《文心雕龙创作论》《学术集林》《思辨随笔》等著作,其中《文心雕龙创作论》奠定了王元化在我国文艺理论研究上的学术地位。王元化对《文心雕龙》的解读,对五四启蒙思想的剖析,对“卢梭公意之辩”的追问等,都对我国当代文学思想的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上,王元化提出了文艺学综合研究法等极富当代意识的文学观,深刻地影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理论重建的进程。王元化与钱锺书是我国古代文论研究领域公认的学界泰斗,素有“北钱南王”之称。

武康路113号:巴金旧居

武康路113号建成于1923年。细卵石墙面,跌檐式山墙屋顶,装饰简洁,南立面底层是敞廊,北立面入口是半圆形拱券,花园内有两株高大的广玉兰。1955年9月巴金一家迁入此处居住,巴金在这里居住了整整半个世纪,是巴金居住时间最长的寓所。这里的一楼是巴金会见客人和记者采访的地方,二楼是巴金的书房和卧室,花园内的樱木、玉兰等花木是巴金当年亲手种植的,花园内的步道留下了巴金当年的足迹。半个世纪以来,这幢花园洋房见证了一代文学巨匠后半生的生命历程和中国文学的风风雨雨。

巴金是我国著名的现代作家,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2003年被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在武康路寓所里,巴金写下了《团圆》(后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等反映抗美援朝的小说,《倾吐不尽的感情》《赞歌集》等多部散文集,还翻译了俄国作家赫尔岑的《往事与随想》、屠格涅夫的《处女地》等文学名著。众多中外作家及各界名人曾出入武康路巴金寓所,成为一个留下中国文学不同时期记忆的见证场所,是几代中国读者寄托对巴金和那一代人情感的精神空间。

武康路280弄9号:顾颉刚旧居

武康路280弄9号建成于1937年。外墙立面是米灰色相间,简洁明快。屋前有草地,庭院颇大,四周种着雪松,以及色彩艳丽的山茶花,路面以石块铺就,别有一番风味。屋内西式装修风格,非常高雅,西边是客厅与餐厅,中间是卧室,东边是书房。顾颉刚一家1949年至1954年居住于此,顾颉刚居住在一楼,三楼放着顾颉刚的藏书以及先辈的牌位。

顾颉刚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是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顾颉刚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顾颉刚应马叙伦的邀请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是民进第四届中央委员。

顾颉刚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打破了我国史学界长期以来信奉圣贤、以经典所载的圣贤之言行作为研究标准的局面,推动了我国古代历史研究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由顾颉刚主持校点完成的《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是新中国最伟大的古籍整理工程,为我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武康路不仅是上海的一条普普通通的道路,更是一个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街区,见证了上海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繁荣,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建筑风格的多元交融,还是名人故居的历史印记,抑或城市景观的独特风情,武康路都是值得人们深入探寻的地方。(施泳峰)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