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春秋>奇闻轶事
一声“永定侄” 让他为嘉庚事业奉献终生
永定侄:博物院门前石阶体式不甚雅观,不若半月圆式之佳,兹拟将改为半圆式……石阶为本院重要大众参观经过,要雅妙美观为至要。
1957年10月,陈嘉庚写信给当时负责华侨博物院具体建设工作的陈永定,与他细致商讨博物院石阶式样。
像这样与陈嘉庚的工作信件,陈永定精心保存着近200封。
陈永定生于马来西亚,他的父亲陈水萍是陈嘉庚的族亲。1936年,陈水萍受陈嘉庚指派回国效力于集美学校。陈永定随父回国后,在集美完成学业,上世纪50年代先后担任厦门大学建筑部及华侨博物院建筑部主任,并成为陈嘉庚晚年重要的工作助手之一。在信中,陈嘉庚始终唤他“永定侄”,字里行间流露着信任与器重,继承先辈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精神,陈永定也成为嘉庚事业的守护者,1959年至1990年,其担任华侨博物院负责人,退休后被聘为华侨博物院终身名誉院长。
在陈嘉庚身边工作的日子里,陈永定深为陈嘉庚大公无私、尽心尽力为国家和人民重做实事的精神,以及认真负责、勤俭节约、廉洁自律、平易近人等作风所折服。他曾撰文回忆:“在扩建厦大校舍五年多的过程中,陈老先生从筹措经费、校舍设计、备料到施工,都全面筹划,事必躬亲,精打细算,一丝不苟。他不辞劳苦,亲临工地检查、指导的情景,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终生难忘。”“在他指导筹备华侨博物院的过程中,我看到的是一颗跳动着的赤子之心。他总是一丝不苟,想尽办法注意质量,节约每一分钱,为祖国人民多办事、办好事啊!”在陈嘉庚的言传身教下,从厦门大学建筑部到华侨博物院建筑部,陈永定任劳任怨,认真地将陈嘉庚的规划和指导一一落实。
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一日,南普陀寺内的四大金刚倒地,巨响传到陈永定位于博物院附近的家中。为避免博物院内文物遭到波及,陈永定决定将它们藏在华侨博物院主楼屋盖下的隐蔽空间中。据他的子女们回忆,当时他带着家人,把文物从展厅小心翼翼搬运到主楼长达80米的屋盖以及两边的琉璃瓦里。搬运文物的行动前后持续了一周多。之后,陈永定叫几个老师傅把主楼顶层的窗户封死,刷上和外墙同样颜色的油漆。陈永定的周密布置使得这批文物安然无恙,保住了华侨博物院的立院之本。
1981年,在陈永定主持下,华侨博物院恢复开放,设“华侨历史简介馆”“祖国历史文物馆”和“自然博物馆”。其中“华侨历史简介馆”的推出,奠定了华侨博物院华侨历史陈列的陈列体系;使华侨博物院成为国内首家系统展示华侨华人历史的博物馆。
从创办开始一路陪伴华侨博物院成长,陈永定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他反复体会陈嘉庚创办华侨博物院的用意:“每当我迎来一群群国内观众,或送走一批批海外朋友,看到他们专注观看的神态,或满意离去的笑容,我便对陈老先生倡办华侨博物院的意义有深一层的认识。”
2022年11月,陈永定儿女们把陈嘉庚写给父亲的亲笔信部分捐赠给华侨博物院。在这些信中,陈嘉庚除悉心指导工作外,还以长辈的口吻关心陈永定的生活,教导他做人做事的道理。如信中曾嘱咐陈永定:“认真勤奋,以身作则,勉励各伴,抓紧工作”“要认真负责,事事忠诚勤慎”“认真为社会服务,切不可浪费,凡事要精打细算”等。
陈永定将这些教诲牢牢记在心里,贯彻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对待工作不论大小,都尽心尽力,事必躬亲。但其生活极其简朴,屋里的书桌、柜子,戴的手表,一用就是几十年,儿女们提议换掉,他总是说:“还能用,不用换”。(本报记者 照宁)
编辑:廖昕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