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态>资讯
我国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2024年各类草种产量超过7万吨
人民政协网北京12月27日电(记者 王硕)记者12月27日从国家林草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国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初步建立起国家和省两级、原地异地和设施保存3种方式相结合的林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以草种为例,2024年,我国各类草种产量超过7万吨。优良草品种选育和草种生产能力稳步提升,草种自给率逐步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草原的生态功能定位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规模国土绿化和生态修复对优良乡土草种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扎实推进草种业高质量发展,从草种质资源保存利用,优良品种选育培育,草种扩繁生产等多个环节全面发力。
国家林草局草原司司长
近期,国家林草局正会同有关部门启动草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各地布局建设一批具备现代化生产水平的草种生产基地,带动我国草种生产能力提升。预计2025年,各地草种繁育基地达产面积将增长到80万亩以上,可用于生态修复的草种生产总量有望超过3万吨。
我国
种质资源是重要基础性、战略性资源,事关国家种业安全、生态安全。
草种资源保护是我国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工作的缩影。
国家林草局林场种苗司司长李冰表示,我国林草种质资源保存体系逐步完善。截至目前,
同时,林草种质资源收集工作、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工作有序开展。根据2023年印发的《林草种质资源收集工作方案(2023—2025年)》,计划利用3年的时间新收集林草种质资源8万份,这也是我国首次系统地开展林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工作。据了解,2024年以来,山东分库、新疆分库、湖南分库累计接收各地收集汇交的种子1.7万余份、DNA材料2.7万余份。依托中国林科院成立的国家林草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中心,系统开展林草种质资源鉴定评价,着力发掘能够满足现代林草育种需求的特色资源和关键基因。截至目前,全国已鉴定评价林草种质资源约1万份,为林草良种选育研发和育种创新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不过李冰也指出,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尽管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缺少名优经济林树种、珍贵树种、彩化树种以及重要乡土树种种质资源库,“重收集保存、轻鉴定评价”,种质资源共享利用机制不完善、种质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等问题。
李冰表示,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完善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围绕“绿化、彩化、珍贵化”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践行大食物观”等重大需求,合理布局一批林木和
完善林草种质资源鉴定评价标准体系。统筹各级各类种质资源库、科研院所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种质资源鉴定评价体系,推动向“收集保存与鉴定评价并重”转变,让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
制定林草种质资源共享利用办法,对种质资源申请、获取、利用、信息反馈及
编辑: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