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宏观
推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吴锋刚: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一方面要大力提振消费,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另一方面要提高投资效益,坚决清理无效低效投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断深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强调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并把‘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明年要抓好的九项重点任务之首,强调要紧抓关键环节完成好明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针对需求不足的突出症结,着力提振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吴锋刚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重大决策部署强调经济政策应当在需求侧与供给侧协同发力,相机调控使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动态平衡,体现了党中央对经济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深刻洞察,既具有短期内稳经济增长的现实意义,又具有长期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意义。
在吴锋刚看来,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应聚焦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他分析称,过去较长时期内,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偏于生产端和提升供给质量,而在消费端和扩张需求总量的发力相对谨慎,这种政策取向在一般情况下是符合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以及投资带动收入(消费)的“凯恩斯投资乘数理论”的。但在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高的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结构中比例趋于降低。这种分配结构的变化趋势和物流成本偏高的问题,逐渐积累并综合体现到消费上,叠加三年新冠疫情的冲击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不利影响,使得消费越来越成为价值在国民经济循环(包括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中流转并增殖的“堰塞湖”,市场无形之手依照“萨伊定律”自动调节和政府有形之手根据“凯恩斯投资乘数理论”主动调节的有效性均大打折扣,单纯依赖生产端发力对消费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小,甚至可能加剧经济循环的阻塞。
从长期看,吴锋刚认为,应当从改善分配结构入手,结合《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逐渐释放的政策效应,渐进、平稳地推动总需求改善、经济回归均衡和循环恢复畅通,而短期政策的关键则需要宏观经济政策直接作用于消费、触及最终消费者以缓解瓶颈制约。
吴锋刚举例道,“两新”等系列政策实施以来,一方面,汽车、家电、家装等大宗消费商品销售保持高速增长,相关经营主体在有感有得的同时担忧政策和市场的持续性;另一方面,未纳入“两新”政策的其他大宗消费品如食品、服装、家居用品等,特别是伴随着恩格尔系数重返30%以下的“富足”区间不断释放的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养老等服务消费,以及以化妆品、体育娱乐用品为代表的升级类消费等,市场相关经营主体期盼“阳光普照”。“可见,要尊重经济规律,扩大政策覆盖面以减少市场扭曲,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吴锋刚如是说。
那么,如何统筹好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关系?吴锋刚表示,一方面要大力提振消费,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更大幅度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则可考虑发行通用型“消费折扣券”,减少用券限制,扩大补贴覆盖产品类别和使用范围,确保用券购买与非券购买的平等权益,并提高补贴申领的便利度和及时性;另一方面要提高投资效益,坚决清理无效低效投资。会议强调要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关系,并把大力提振消费和提高投资效益并列,就是肯定了有效益的投资对于提高就业和收入、提振消费和信心起着积极作用。还要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在保持“促升级”“补短板”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力度不减的同时,要坚决清理无效低效投资,把节约下来的有限财政资金更广泛地运用到消费领域、直达消费者,形成在财政承受能力之内更好兼顾消费和投资的政策合力。在加力支持“两重”项目时,加大对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的资助力度,着力缓解高技能人才的结构性短缺问题,推动投资尽快产生效益,同时加强消费基础设施、物流设施以及新消费模式、新消费场景等领域的投资,推动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编辑:李律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