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大家谈 主席论坛 委员说话 同心论坛 议事厅 微言大义 望海楼札记

首页>要论>微言大义

专业“洗牌” 让教育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2025年01月02日 07:45  |  作者:肖一笑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2024年以来,教育部开展了一场数量足够多、力度足够大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共增设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有不少学生表示,没想到自己的专业成了“绝学”;也有学生表示,自己学的内容与实际就业差距过大,确实应该调整专业。

从长远来看,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并不只是盲目追求专业数量的增多或减少。删减的专业与其他专业重组改名,新增的专业在原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由“旧”向“新”的转变,其“洗牌”的核心目标是让教育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让学生不仅能够学有所成,还能学有所用。

过去一些专业设置重复性高,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匹配的岗位。而此次学科专业“洗牌”优化了学科资源配置,减少一些专业冗余,让各专业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2023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中就提及“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一大批交叉融合、关键领域相关的新兴专业也已经或即将“亮相”。

此次专业的“大洗牌”对学生以及家长在专业选择上提出了更高要求。过往热门专业变“冷”,冷门专业或许今后会变“热”,学生与家长不能再局限于专业热度的分析,应该综合衡量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市场的需求,学科发展方向与学生个人学习素养、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多方面的匹配程度。不仅要将专业能力培养作为选择的重要因素,更要将综合素质的提高纳入考量范围,高校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决定了学生不会被文科、理科或工科等专业类别深度捆绑,更加机动灵活地具备多种能力的运用。

当然,此次“洗牌”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在优化调整后,一些学生可能需要适应新的课程体系,甚至面临转专业的压力。教育部门和高校也要持续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学科专业调整,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精准地找到与就业升学对口的专业,更大程度发挥个人价值,真正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编辑: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