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态>聚焦
江苏盐城:护一湾清水 惠一方百姓
综合治理后的蟒蛇河生态廊道一角 顾正山 摄
新年伊始,在江苏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步凤镇李坝村,穿村而过的凤洋河映衬着蓝天白云,更显清丽和安逸,两只白鹭在河边觅食,给“这幅画”增添了一份灵动。望着眼前的画面,盐城市政协委员、润露公益社会服务中心理事长王世江“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心里也暖洋洋的。一年来,这已经是他第11次到李坝村了。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我耳闻目睹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盐城在水生态保护和治理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这些成绩不仅体现在大河湖荡的面貌改善上,更体现在乡村小河清理、治理生活污水上,还体现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上,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王世江深有感触地说。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群众获得感
岸边垂柳依依,河中碧波荡漾,河里轻舟穿行……这是多少人乡愁里挥洒不去的记忆。以李坝村来说,为了解决好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和处理问题,这些年来,村里建成了分布式乡村生活污水处理站,污水经过沉淀、氧化、过滤等技术手段处理后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可用于绿化回用和排放到自然水体中。
李坝村村民徐同凤高兴地说,现在村民的生活污水都是从各家的排水沟排放到新建的污水处理池中集中处理。经常能看到白鹭在凤洋河边觅食,老大爷在河边淘米洗菜,最后再用入户的自来水冲一下就行了。
盐城被誉为“百河之城、万河之市”,水网密布、水系发达,现有农村河道4200多条,总长度18000余公里。李坝村凤洋河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是全市河道治理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盐城强化区域内河湖水体环境综合治理,通过各级党政负责同志担任河湖长,组织领导相应河湖的治理和保护工作,打通了河湖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2024年以来,全市5条流域性河道、18条骨干河道和11个省管湖泊湖荡的市级河湖长带头巡河治河护河,示范带动全市7630名河长巡河问河34万次,累计解决河湖问题3926个,累计建成幸福河湖431条、总长1950公里,数量和长度全省领先;累计建成农村生态河道8640公里,长度全省第一。
市政协委员、盐城市水利局局长周岚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做好政协委员建言献策的“后半篇”文章,以幸福河湖建设为主线,统筹抓好水生态保护、水资源优化配置、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等行动,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厚植更亮水生态底色。
做好“水文章” 建设“幸福河”
盐城,以盐立城,因盐而兴。“千年串场河,一部盐城史”。串场河是盐城的母亲河,因串联盐场而得名,始建于唐大历元年,是纵贯盐城地区中部的重要区域性骨干河道。随着盐城经济的快速发展,串场河的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已不能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由于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直排等原因,串场河一度黑臭。后来市县两级政协委员积极助力市、县、镇三级政府联合开展集中整治,把污染的底泥清理掉,再将沿河居民的生活污水通过管网统一收集送至污水处理厂,阻断了污染源。经过有效整治,杂船不见了、垃圾不见了,一眼望去,小桥流水、碧波荡漾,令人心情舒畅。
这期间,盐城市政协连续四年围绕做好“水文章”,深入开展调研视察、民主监督、界别协商。
围绕“打造串场河、新洋港景观廊道,发展水岸经济”进行常委会会议专题议政,为助力打造高质量发展蓝色增长极积极建言献策,市政府主要领导应邀参会,听取委员议政建言;围绕市区水环境治理与长效管护,采取市、区联动,实地视察、云视察、远程协商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盐城政协·民生论坛”,邀请市领导、政府部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充分进行议政交流;扎实推进委员下沉基层联系界别群众,开展我身边的河道等系列协商议事活动,助力全市河道整治工作的深入推进,河畅水清岸绿的美丽面貌逐渐呈现,“水岸经济”发展繁荣、城市品质拔高提升逐渐形成共识……
如今,每逢夜晚,串场河畔——盐镇水街内灯火辉煌、热闹非凡,沿街各特色餐饮馆内热气升腾,室外各类传统手艺令人目不暇接,还有那漂舟戏苑舞台上常常响起古韵淮腔,悠扬婉转。这依托串场河打造的文化风景区成为盐城探索发展水岸经济的有益尝试。
委员建言献策助力碧波荡漾
四通八达的水系造就了盐城河湖田镇村融合共存的地理风貌。在盐都蟒蛇河水上文化生态廊道,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美的生态环境,这里不断吸引着游人前来观光打卡。
家住蟒蛇河沿岸的村民陈大爷说,这几年,河道面貌大为改观,水质环境日益好转,岸边的景色也变美了,每天我们都到这里来散散步,特别舒心。
王世江介绍说,多年来,盐城市各级政协委员认真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围绕生态河湖建设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实地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符合实际,可操作、可推广的建言材料,形成了一批“政协成果”和“典型案例”,积极助力守水有责、管水担责、护水尽责的政治自觉不断强化,持续擦亮“百河之城”生态名片。
走在今天盐城的河畔,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贯穿城市、乡村的大、小河流正在成为造福百姓的幸福河。政协委员积极助力河流“长治久清”的探索实践,也将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有益的“盐城经验”。
编辑:李律杉